


商报记者 徐敏月 文/摄
“深呼吸,感受到自己肚子有点鼓鼓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之气。”“好,用‘si’这个音缓缓吐气,尽量保持平稳。”上周末,商报小记者们参加了在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宋词吟唱活动,体会到了全新的吟诵感受。活动一开始,王朔南老师便教导小记者们如何运气发声,进行吟诵基础训练。
本次活动的教学老师王朔南,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电台非常六加一年度总冠军,曾经获得首届长三角青年歌手大赛通俗组金奖、浙江省群众声乐大赛流行组金奖和杭州市三江杯歌手大赛通俗组金奖。
有小记者表示,这样吟诵宋词会更有情感和韵味,和平时课堂阅读有很大不同,就连诗词也变得更美了。
小记者投稿
观千年海塘 品宋词韵味
滚滚大浪伴随着咆哮声,扑面而来,让我忍不住咯噔一下,原来是一幅巨大的落地屏幕,气势好壮观!这是海塘遗址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展厅下面就是海塘的遗址。
当我们站在玻璃走道上时,有些小记者瑟瑟发抖,生怕掉下去。我胆子大,若无其事地跟着,认真听着讲解员姐姐的介绍。她告诉我们:“海塘共14层,有两层在土里。在我们脚下,有几个大柱子,因长时间埋在地下,一大截已经被腐蚀了……”
踏上高高的台阶,我们来到大圆盘,观看了钱塘江的形成,知道了为什么钱江潮水天下闻名。接着还学习了西湖的成因,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伴随着海塘的历史和变迁,有许多古人留下了海塘的建造方法。最早的海塘记载是东晋时期的华信筑塘,从五代的钱氏竹笼海塘,到北宋的陈尧佐柴塘和张夏的直立式叠石塘,再到后来明清时期的王永石塘、黄光昇鱼鳞石塘和朱轼鱼鳞石塘……最后是现代的石塘。
讲解结束后,我们来到博物馆的四楼,开启“品宋词之旅”。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知道了很多关于宋词的知识,比如: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接着,我们轮流上台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优美的旋律和词句,仿佛带着我们来到了苏轼的世界,和他共赏明月。
商报小记者(丁荷小学)张嘉杭
叹宋词之美
我背过许多唐诗,但很少接触宋词。这是一种怎样优美的语言?我有幸通过商报小记者的宋词吟唱活动窥得一二。
上周末,爸爸带我来到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参加小记者活动。一开始,老师教了我们朗诵的气息训练方法,然后带着我们逐句吟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跟着老师的旋律大声朗诵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苏轼在月光下饮酒的情景。“苏轼被贬,身在异乡的他,想念着自己的弟弟……”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似乎也感受到了词人心头的郁郁不得,以及一轮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感。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华铭泽
化身苏东坡
参观完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后,我们迎来了主题活动——宋词吟诵。入座时,每人拿到了一张红色的纸,上面印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老师说这是今天需要吟诵的词,并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吟诵与朗读有什么不同吗?”大家有的举手,有的摇头。老师望了望我们,解释道:“朗读,就是平时读课本的状态,直白点说缺少情感的读就是朗读。而吟诵就需要富有深厚的情感去体会理解地读,用心感受这首诗词。”
听到这,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想东坡先生思念弟弟的时候,和我思念表弟的时候应该是一样的,把自己的情感代入到这首词中,就能更好地吟诵了吧。等轮到我上台表演的时候,我仿佛已经化身成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台下传来了一阵掌声。
商报小记者(丁信小学)叶亦轩
诵水调歌头有感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在苏轼那个年代显然是一个不可回答的问题,然而作者仍然借月把酒相问,问而不答,引人探究。“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九个字动态描绘了明月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这一美不胜收、诗情画意的景象,表明当时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现状。让人读来不禁觉得既孤独、又揪心,会失眠、很愁苦。分离是一定存在的,倘若是自己遭遇,该怎样释怀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自我升华出的哲理思考。他希望这世上所有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豁达共享这一皎洁的月光,用大爱无疆替代小我情怀。我想我会更珍惜有亲人陪伴在身边,陪伴着我学习和成长的平凡而美好的生活。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吕靖瑜
海塘建造方法探秘
在去海塘遗址博物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海塘长什么样?是如何建造的?
进入博物馆展厅,一座雄伟的海塘映入了我的眼帘。海塘上面还有一面巨大的显示屏,潮水正汹涌而来。讲解员说:“这些砖块都是用糯米汁和石灰做的。”真不可思议,这些挡住了巨浪的海塘巨石中,竟然还有糯米汁。
跟着讲解员一路参观,我还了解了每个朝代不同的海塘建造方法。印象最深的是竹石笼。人们编造好一个个长条形的竹笼,再把拳头大小的石块垒放到竹笼中,便成为了可以护堤筑坝的竹石笼。
商报小记者(胜利实验学校)张宁晋
海塘中的智慧和勇气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钱江潮汹涌澎湃,造就了冲积平原,给杭州带来了生机,同时,潮水也带来了灾难。如何攻克这个矛盾——修筑海塘。千百年来,为抵御大潮入侵,人们在河口两岸修筑了钱塘江海塘。2月13日,我作为商报小记者参观了位于九堡文体中心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它是国内唯一的海塘遗址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7层13米,重千吨的清代古海塘遗址,高大而雄伟,我感受到了“沧海桑田隔一塘”的气势磅礴。整个展厅分为三层:一层为海塘遗址厅,实景展现明清时期古海塘风貌。二层为海塘文化厅,以“沧海桑田隔一堤”为主题,设潮涨潮落、塘筑千年、涛声依旧三个单元,四层为江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最吸引我的是海塘遗址厅,从东汉的竹笼石塘到宋代的柴塘,最后到明清两代的鱼鳞大石塘,海塘建筑的历史演变全部浓缩在这个展厅里。每一种塘型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钱塘江两岸先民与大自然斗智斗勇,创作出的伟大作品。古往今来,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海塘建筑师,如北宋的陈桡佐,他精于水利,发明了柴塘。清代的朱轼,全面主持浙江海塘工程,筑造了鱼鳞大石塘。
我叹服于古人的超群智慧,佩服于古人面对潮水不断抗争的勇气和决心!
商报小记者(卖鱼桥小学文汇校区)陈鸣
指导老师:盛新月
千里共婵娟 商报小记者(文海实验学校)周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