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酬
商报见习记者 叶歆 通讯员 李彬
指导专家 陈斌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
唐光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二科主任
春节假期已过一周,但记者身边还是有不少朋友在吐槽感觉放了一个假“假”,每天的行程安排比上班排得还紧凑。从放假回去那一天算起,不是在准备年货,就是在走亲戚。和长辈建议将走亲戚改为家庭聚会,却以“不礼貌”“不符合传统”被拒绝,这让他们苦不堪言。
春节假期原本是年轻人在外辛苦工作一年回家好好休息的时光,但每天都生活在与各种亲戚见面的“尴尬”场景中。“只有过年才知道十里八乡都是亲戚”成为了年轻人走亲戚的真实写照。
在外工作一年,回到老家来回奔波,到底是亲人之间的温暖还是亲情的“枷锁”?
春节7天假期,5天在“走亲戚”
谈起自己的春节假期,小罗觉得自己过了个“假”年。“春节7天假期,光拜年走亲戚就用了5天。回趟老家什么事都没做,时间全用在拜访平常不联系的亲戚和陪酒尬聊上了。”
小罗父母辈的兄弟姐妹有10人,加上妻子的长辈和远房亲戚,小罗过年要走至少20户亲戚,平均一天4户。“走亲戚真的是费钱费力费时间,有些亲戚一年可能电话微信都联系不了几次,却要装作非常熟络,互相说的话也全是客套话。感情基础是父母的,到我们这代就淡了,和所谓的堂兄弟、表姐妹也没有共同话题,聊不上两句就尴尬地坐着,还不如和朋友一起玩得轻松。”
小罗前几年也建议过父母将过年“走亲戚”改为家庭聚会,每家每年轮流做东,不仅保持了亲戚间的互相联系,还省去了来回奔波的苦恼。可是父母觉得“走亲戚”是传统,不亲自登门拜访,有失礼貌,亲戚间的感情纽带,就是靠“走动”来维护的。拗不过父母,今年春节小罗又与妻儿一起,带上大包小包,奔走在“走亲戚”的路上。
小罗说,自己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春节期间能与妻儿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可是每次却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拜访亲戚上,想与父母好好坐下来说几句体己话,返程的时间又到了。每次看到父母招呼客人从早晨就开始忙碌,非常心疼。但他们却乐此不疲,认为有人来家做客,是人丁兴旺,高朋满座的表现。
“走亲戚只是依托于血缘关系的礼尚往来,我觉得平常与自己常联络的亲戚,过年期间登门拜年是应该的。但有些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没有感情只有疲惫。”小罗无奈地说道。
兜兜转转一圈,送出去的礼又回到自己手上
在过去,老一辈人一直重视感情,也会特别在意亲情的维护。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走亲戚越来越形式化,亲情也在敷衍中慢慢淡漠。
去年刚结婚的敏敏春节与老公第一次拜年。用她的话说,万万没想到还有比结婚更麻烦琐碎的事情,那就是走亲戚。
“因为是结婚后的第一年拜年,去长辈家的拜年礼物我们非常重视,根据每位长辈平常的饮食习惯精挑细选。我老公还特别准备了他老家的特产,准备给长辈们尝尝鲜。”一番采购后,拜年礼物塞了满满一车。
原本以为自己送的礼物会得到长辈们的喜爱,想不到过了几天,竟然在家发现了之前送出去的老公家乡特产。“可能是亲戚家的小辈来拜父母的年,将我们送出去的礼盒当作自己的又送过来了。我心态还挺好,因为之前也遇到过此类情况,就是老公有点尴尬,他总是在想是不是亲戚不喜欢他送的礼。”
送出去的礼兜兜转转一圈又回来了,敏敏已经见怪不怪。她就是搞不懂,既然都是要重新回到自己手上,何必还要费那么多功夫挑选、采购、搬运。“现在走亲戚也成了一件攀比的事,有的亲戚会根据你送的拜年礼物和交通工具进行评价。明明是一份心意,却在金钱中慢慢变质。”敏敏哭笑不得。
延续亲情的同时,也给年轻人一些空间和时间
走亲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更是亲戚之间互相交流感情的方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表示,老一辈的人觉得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有机会与亲戚见上一面。走亲戚不仅是形式,还是维系亲情,传承家风的重要纽带。
“现在大家的经济能力都不错,也不在乎送的礼是多是少,是寒酸还是贵重。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准备礼物登门拜访,拉近亲戚之间的感情。只是因为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维系感情的做法也不同。”
陈斌华介绍,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就有很多老人因子女不愿听从自己的安排拜访亲戚而产生分歧,从而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老年人,特别是在穷苦生活中打拼出来的群体,特别重视“大家庭”的概念。走亲访友是传统也是礼节,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延续优良传统。
陈斌华建议,老年人应多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告诉子女,切勿生闷气。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关注点不要过多地放在自己的心理上,应互相理解和包容。
年轻一代需敞开心扉,是孝道,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对老家的亲戚感觉熟悉又陌生。同时对于自己的交际圈,相较于“血缘”,年轻人更看重公平、尊重和简洁。他们不再局限于虚假的关心,更渴望尊重和理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二科主任唐光政介绍,年轻人在假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身没有错,如何平衡好自己与长辈的需求很重要。“网上流传着一句段子‘80后偶尔走,90后挑着走,00后不愿走’。成长环境的不同,两代人的思维理念、处事方式难免会有差异。现在年轻人走亲戚更像是履行义务一般,当一件事失去原味的时候,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年轻一代不妨用心体验‘春节走亲访友’的传统习俗,怀着好奇之心,实实在在地走一回亲戚,试着敞开自己的心扉,听一听长辈们的唠叨,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唐光政还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和家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而过于亲密的关系会令人想逃离或回避。在临床中,和原生家庭关系过于疏远(也可能是过于亲密而回避)的年轻人,遇到问题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更难获取来自原生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虽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互动联系的距离,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互联网不可取代的。利用节假日走亲访友,融入到大家族中,续亲恩、谈孝道,让内心更加充实,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