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记者 徐敏月 整理
在每个人心中,家乡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家乡味更是走到哪儿都难以忘怀。一碗年饭桌上的传统家乡菜,也许看着简单,却承载着家的团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春节期间,商报小记者们发来了关于家乡味、地方菜的报道,无一不是吉祥、圆满和喜庆的味道。
我的年饭我做主
在除夕夜前夕,看着日历倒计时,我也想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小露一手,为我们家的年夜饭增加一道创意菜。
我把这个主意告诉了妈妈,妈妈非常赞同我的想法,但是要求我独立完成。于是我便自己去超市买做菜的材料。我在超市买了草莓、小番茄、山药、蓝莓酱等,回到家就开始动手制作我的创意菜。
首先要把山药的皮削掉。一开始削得很顺手,速度很快,但到了后面,山药露出了本来面貌,一身滑溜溜的,好像涂上了润滑剂,抓都抓不住。妈妈看到我怎么都抓不住没皮的山药,于是走过来对我说:“你削皮的时候,要先把山药放在案板上牢牢按住,这样它就不会打滑了。”用了妈妈的方法,真的快了好多。
我把削完皮的山药切成长条状,再焯水备用。然后把草莓切成一片一片的摆在盘子边缘,接着把番茄对半切开。摆盘的时候需要注意把番茄放到两片草莓的中间。
紧接着,我把热水倒进蓝莓酱里面搅拌,等蓝莓酱呈水状后就可以了。最后摆上山药,浇上蓝莓酱,一盘蓝莓山药就做好了。
吃着这盘创意菜,我心想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想了好久,最后取名为甜甜蜜蜜,寓意着新年幸福美满。
商报小记者(行知小学)陈睿阳
家乡的味道:刺毛肉圆
每到春节,外婆家总有一道必上的菜肴——刺毛肉圆。
据说“刺毛肉圆”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时,负责做菜的厨师一不小心将原本要做狮子头的肉圆掉到了裹粽子的糯米里,于是厨师将错就错,把做好的肉圆全都放进糯米里滚了一下,然后上锅去蒸。蒸熟的肉圆上黏着的糯米颗颗竖起,就像刺毛一般,他便随口给这道菜取了个名字叫“刺毛肉圆”。
“刺毛肉圆”的做法很简单。用合适比例的瘦肉和肥肉剁成肉糜,加料酒、酱油、少许水调匀,用手做成乒乓球般大小,然后放进装有糯米的盘里一滚,裹上一层软软的糯米,上锅蒸熟即可。咬一口,肉的鲜味伴着糯米的清香,瞬间让味蕾得到满足。
在我看来,这就是家乡的味道,醇正而质朴的味道。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骆凡诚
年年有鱼
相信每年春节大家都能吃上大鱼大肉,我家也不例外,但今年我家有一盘菜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记得那是一个雨后的下午,父亲带着我去池塘边钓鱼。地很滑,父亲让我穿上了雨鞋。
那天或许是雨后的原因吧,鱼儿们都不肯出来吃饭。我与父亲等了足足2个多小时,毫无收获。
正与父亲准备收竿回家时,我突然看见我的鱼漂动了一下。我屏住了气,并示意父亲别说话。鱼漂开始猛烈晃动,我两手紧抓鱼竿,努力向上撑。那条鱼太大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的头拉出了水面。真是条大鱼,估计有五斤左右重。
我正准备将它整个拉出水面时,鱼竿断了,鱼和半截鱼竿“飞”到了池塘边缘的泥巴上。我奋力向那跑去,耳边听到一声“爸爸相信你能行的”。眼看就要抓住鱼了,可鱼竟然一跃,我也跟着一跃,我抱住了鱼!可若我走动一步,脚一滑,将会掉入水中。这时我灵机一动,用尽全力把鱼往岸边的草地上扔(距离我大概有六米)。按照我平常的力气是做不到的,可那次我做到了!随着身体的晃动,我双脚在不断往下滑。我敏捷地抓住了一棵小树,惊险脱逃,但湿了下半身。这时,有个路人问我父亲,那鱼有多大,他淡淡地说:“问我儿子吧,那是他的鱼。”尽管他说得平淡,但我仍听出了骄傲。
回家后,父亲用那条鱼做了酱鱼,当然,我也参与了这个活儿,因为那是我钓的鱼。
商报小记者(袁浦小学)何志宁
十全十美年夜饭
过年的习俗有很多,如扫尘、买年货、吃年夜饭等。说到吃年夜饭,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年夜饭。妈妈一共烧了10道菜,寓意十全十美。
第一道菜是我着重要推荐的建德肉圆,它是我们老家建德每家每户逢年过节都必不可少的菜。外表看着一样但是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呈现的也是不一样的味道。妈妈说这个菜对她来说是美食也是传承,更是对外婆的一种思念。这个肉圆和我们传统的肉圆不一样,它不光有肉还有萝卜和地瓜粉。圆溜溜的样子就像肉嘟嘟的小娃娃,乖乖地坐在蒸笼里。
第二道菜是电饭锅焖鸡,是一道最简单的菜,只要把鸡和调料放进电饭锅按下煮饭键就可以了。烧好的时候它就像披着金龟外套的奇怪石头,安安静静地蹲在锅里。
第三道菜是清蒸桂鱼,它不仅有着鲜嫩美味的鱼肉,还寓意着年年有余呢!第四道菜是蚝油生菜,那一片片的菜叶就像一只只小船,缓缓地漂在河里。第五道菜是糯米丸子,他们披着白色的糯米外套,长着肉嘟嘟的脸蛋,身体圆溜溜的样子就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球。
剩下的菜我就不一一讲解了,反正都是很美味的菜。不过,我要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虎虎生威,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商报小记者(建新小学)马靖蒨
“消灾”馒头
“砰……啪……砰……啪……”
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意味着春节来了。过春节,自然少不了传统的年味儿。
听长辈们说,在俞源太极星象村,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味就是每家每户都要吃的“消灾”馒头,寓意新年平平安安。跟其他馒头不同的是“消灾”馒头里裹着一团糯米,和麦粉时加一点自家酿的甜酒酿,吃起来有一股米酒的味道。蒸好出锅时,还会用“洋红”在每个馒头上写上“春”、“福”等字,期盼新年有个好兆头。
我也动手做了一回。一开始,我无从下手,就在我一筹莫展时,耳畔传来了外公慈祥的声音:“小家伙,你自由发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做成什么样都行。”听了外公的话,我感觉手上的面团忽然就变成了一团橡皮泥,它仿佛在对我说:“快把我变成一只小猪吧,我喜欢胖嘟嘟的,记得把我做得胖胖的哦。”
信心就这么来了。我先把面团搓成一个圆球,然后捏成葫芦形状,再把葫芦上半部分压扁,用筷子戳两个洞,猪鼻子形成;再拿剪刀在鼻子下面剪一个30度角的口子,嘴巴就出现了;再在鼻子上方两侧分别剪一刀,用手捏一捏,两个大大的猪耳朵完成;最后,用筷子在猪脸上戳出两只眼眶,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猪”馒头就诞生啦。
它似乎很开心的样子,迫不及待地想要跳进蒸笼里。我接着又做了“蝴蝶结”“刺猬”“蜗牛”等各式各样的馒头,可有成就感了。
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了。我用“洋红”(一种食用色素)给小猪点上了眼睛,真是“画龙点睛”,小猪立刻有了生气。我又在其他白白的馒头上写了“虎虎生威”“平平安安”等吉祥语。
美味的馒头、美妙的亲情、美好的传统,这就是我家的春“碗”。
商报小记者(听涛小学)邱子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