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每满记者 周坚洪
在浙东的小吃之城台州,有太多的美食让人直流口水。如果让在外打拼的游子选一道最思念的台州招牌,那食饼筒绝对是毫无疑问的第一选择。尤其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团圆时刻,咬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食饼筒,才算真的过年。
台州是个神奇的城市,它所辖的9个县市区,不论是方言口音,还是饮食习惯,都有所区别。不过,食饼筒却遍布台州各地,尽管叫法各异,做法也有所差别,但还是征服了所有台州人,成为逢年过节必吃的传统美食。除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几乎都是吃食饼筒的大日子。
有趣的是,关于食饼筒这道美食的由来,也有多个说法。在台州靠海区域,食饼筒的传说跟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老百姓为了感谢抗倭的戚家军,做了丰盛的菜肴,可是这么多菜如何送去军营成了难题,聪慧的渔家女就做了饼皮,把菜都包进去送给士兵。
在记者的家乡天台县,食饼筒被称作“饺饼筒”,“卬(读音同‘昂’,意同‘我’)等天台人只有吃了饺饼筒,才算真的过年了”。相传是由南宋高僧济公发明的,对,就是那个在灵隐寺修行的活佛济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济公其实是天台人,相传当年他化缘时,看到不少人家都将剩菜倒掉,深感“罪过罪过”,便将剩菜卷进面皮里,包做一团大快朵颐,百姓看到,纷纷效仿。济公在用行动倡导节约的同时,不经意间创造了一道流传千年的美食。
这两个不同的传说,其实都将食饼筒介绍清楚了:一张面皮,卷上各色菜肴,就是食饼筒。因此,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食饼筒时,都会说“这不就是大号春卷嘛”。实际上,除了尺寸上大出几倍外,食饼筒更是“肚里暗藏乾坤”。
食饼筒里要包什么菜,并没有规定,一般过年过节,寻常人家都会准备十余道小菜,荤素搭配。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肉汤浸润的绿豆面,油煎金黄的豆腐,摊至薄薄的鸡蛋片,基本都是必不可少,再配以预先炒过的溪鱼干、猪肝片、莴笋丝、萝卜丝、荸荠丝、细芹菜、黄花菜、绿豆芽、油豆腐等菜肴,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也有最简单的做法。记得小时候,每当嘴馋,外婆就糊几张饼皮,用土豆、豇豆、绿豆面、鸡蛋片卷在一起,做一道随手版的食饼筒,同样美味无比,还没等到油煎,就已经狼吞虎咽进入肚皮。
制作食饼筒,最难的就是做饼皮,在炒菜之前,先将小麦粉加水调成糊状,俗称“打浆”,完成后再在粉浆上加水,以刚好淹没粉浆为好,称作“养浆”。养浆一两个钟头后,生火架上大铁盘,刷少许猪油,用手逆时针将粉浆摊匀在大铁盘上,只需半分钟,一张薄薄的饼皮就做好了。
在台州,摊饼皮几乎是每个家庭主妇的压箱底绝活,相比之下,包食饼筒则容易得多。在饼皮上依次均匀放上自己喜欢的食材,然后卷成直径约5厘米左右的圆筒状,再往刷过猪油的大铁盘上翻面煎一煎,酥香松脆的食饼筒就做好了。咬一口,各种美味同时在嘴里呈现,无比享受。
制作一道正宗的食饼筒,动辄就要四五个小时,而且需要掌握摊饼皮这项技术活,在记者身边,会做食饼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外打拼的人,尽管心心念念,但是想吃上一顿食饼筒,真的不容易。
好在,随着今年年初杭台高铁的正式开通,台州到杭州、上海,甚至北京等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从杭州出发,仅一小时出头就能到达天台,时间缩短了一半多,往来更加方便。以食饼筒为代表的台州美食,不仅能够一解游子的思乡之情,而且向更多江浙沪客人张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