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徐文强 通讯员 郑莎) 春节将至,万家灯火盼归人。可如果一个单身青年想家却不愿回家,那么理由很有可能是怕被催婚——不管你在外多么光鲜亮丽、事业有成,不管你是Jessica还是Chris,只要回了家,一律都是“嫁不出去的女的”和“娶不到老婆的男的”。每年这个时候,“催婚”的各种话题更是会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翻看各种评论,不少人最大的苦恼往往不是被催婚时的“抓狂”,而是不知道到底该如何终结这一不停循环的“伤害”。
为了尽可能给广大备受困扰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可从根源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近日,商报记者走进了浙中医大二院临床心理科负责人、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咨询师韩耀静的诊室。
“儿子挺帅,一直不愿找女友,我搞不懂”
“我儿子长得挺帅,各方面条件都挺好的,但30多岁了,一直不找女朋友,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他只说不用我管,说自己过得挺好,我急都急死了,每次出门我都感觉抬不起头。”前段时间,退休的韩女士(化名)一脸愁容来到浙中医大二院就诊,经询问,韩耀静了解到,这位来访者之所以焦虑、失眠,主要原因是儿子一直单身未婚。一边是不停地询问、催促,一边是全然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家庭争吵越来越多。
韩耀静表示,通过一系列疏导和治疗,韩女士的病情好转了不少,之后,她又带着儿子小林(化名)来到了医院。单独沟通后,韩耀静发现,小林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一些负面影响,成年后一直存在“社交回避倾向”,在该来访者看来,“只要不靠近就不会受伤害”,而这种性格他自己常常避之不谈,来临床心理科就诊更是想都没想过。目前,得益于及时治疗与双方加强沟通,催婚的话题已暂时被搁置,韩女士一家的生活也已逐渐回归往日平静。
“每逢节假日或春节前,门诊中有‘被催婚’困扰的年轻人就会增加,很多人都在追问医生怎么防止‘被催婚’,怎么让父母理解自己的思维,但我们常常跟来访者讲,先要从这个‘婚恋圈’跳出来,以认识你自己为起点,才能找到适合你的解决办法。”韩耀静称,生而为人,除了基本生存与解决温饱,绝大部分人都想要“有滋有味”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一是在于各种有价值、有趣的事儿,二是在于去寻找爱、拥抱爱。交友、恋爱、结婚、生子都是美好生活的表现形式。当我们深深了解自己,看清楚自己的行为,能想象出自己“29岁”“39岁”时平凡且轻松的一天是什么样子后,我们会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做真正的自己,至于与父母的沟通方式,通常“自己的路”清晰了,往往就能找到适合的途径和方式。
母亲天天骂、催分手,她抑郁又不知所措
“之前还有一位来访者,她的母亲一直教育她钱才最重要,在她不看经济条件找了情投意合的男生后,母亲天天骂她,不停催她赶紧分手找其他人,她自己抑郁了很久,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所以就来到了我的诊室,这种两代人价值观‘水火不容’‘相爱相杀’的现象,在被催婚的年轻人中比较常见。”韩耀静介绍,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从家庭中分化出来,保持适当的界限感、经济与人格相对独立和“有话好好说”不仅是父母和儿女合适的相处模式,也是化解“催婚”的合适方式。大部分存在严重“催婚”的家庭,家庭成员自身或多或少都存有一定问题,如果把自己放在“观察者”的角度上来看整个情况,尝试用顾及双方的思维去沟通、表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很多矛盾亦能被提前规避。
韩耀静还表示,部分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明明很渴望交友,但一遇见异性就容易心慌脸红、声音发抖,眼神不知看哪里、手脚不知放哪里,恨不得赶快逃离;在遇到自己心仪异性时,不敢说话、不敢与异性待在一个空间,甚至常常会主动回避与异性相处的机会,事后自己内心又很痛苦、不停否定自我。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工作,而且还会错失好的姻缘。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很有可能是因为患上了“异性社交恐怖症”,而这种心理问题则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一般通过综合治疗后、多做运动与照着镜子练习社交语言找感觉后,基本都可以恢复正常。
“临床心理科并非有了心理疾病才能来,当你对人生发展以及对这个世界充满困惑,都可以来心理科寻求专业且有效的帮助,像呼吸放松、肌肉放松、冥想放松、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等,都可以帮助个体找到放松的开关和体验,更深地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心态、情绪和行为上得到很好的调整。”韩耀静强调。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