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灾死亡失踪380人,其中瞒报139人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

国务院调查组:防汛准备“关键期”成了“空白期”,抓了点丢掉面

2022-01-23

郑州京广路隧道抽排水抢险现场 据澎湃新闻网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1月21日,新华社发布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其他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

郑州因灾死亡失踪380人 其中瞒报139人

根据调查报告,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占全省95.5%;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市409亿元、占全省34.1%。

截至9月30日,郑州市因灾死亡失踪380人,其中在不同阶段瞒报139人:

郑州市本级瞒报75人、县级瞒报49人、乡镇(街道)瞒报15人。

一是未按规定统计上报。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自然灾害救助条例、防汛条例等有关规定,灾情稳定前应当每日逐级上报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等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7月25日至28日,郑州市连续4天未通过报灾系统上报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截至7月29日仅上报97人。直到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7月29日、8月1日两次发出紧急通知后才统计上报,7月30日上报322人、8月1日上报339人。

二是刻意阻碍上报因灾死亡失踪人员信息。郑州市对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统计上报态度消极,不仅没有主动部署排查、要求及时上报,反而违规要求先核实人员身份等情况再上报,以多种借口阻碍信息报送工作。

三是对已经掌握的信息隐瞒不报。7月25日至29日郑州市县两级共瞒报116人;8月18日至19日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河南期间,郑州市已掌握新增因灾死亡12人,但仍不如实报告;8月20日调查组进驻后,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比8月2日公布数增加41人,其中23人属于瞒报。

郑州市委书记被立案审查 四名正副市长被处理

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河南省委原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徐立毅同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由国家监委给予其政务降级处分。

河南省对特大暴雨灾害中存在失职失责问题的86名公职人员进行了严肃问责。其中,给予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侯红党内严重警告、政务降级处分,给予郑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吴福民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给予郑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李喜安、陈宏伟政务记大过处分。对其他相关责任人,也分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或诫勉等问责处理。

郑州市主要负责人防范部署不坚决不到位

就这次灾害调查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调查组相关负责人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此次灾害应对处置中,郑州市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答:一是应对部署不紧不实。在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明确要求的情况下,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仍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雨不会太大、风险主要在黄河和水库,警惕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防范部署不坚决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尤其是17日、18日两天没有及时果断行动,防汛准备的“关键期”成了“空白期”。

二是应急响应严重滞后。

三是应对措施不精准不得力。以常态化措施应对重大雨情汛情,没有按红色预警果断采取停止集会、停课、停业措施,错失了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时机。

四是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市领导多在点上奔波,有的撞在一起、有的困在路上,关键时刻无市领导在指挥中心坐镇指挥,不了解全市整体受灾情况,未及时掌握重大险情,失去了领导应对这场全域性灾害的主动权。

五是缺少有效组织动员。20日当天许多群众仍正常出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常态运转,人员密集场所、城市隧道、地铁、城市地下空间以及山丘区临河临坡村居等,没有提前采取有效的避险防范措施。全市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大多数是分散性的,遇难时多处于正常活动状态。

六是迟报瞒报因灾死亡失踪人数。

●此次灾害中,郑州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等亡人事件曾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质疑,请问有没有进行针对性调查?

答:关于郑州地铁5号线亡人事件(14人死亡),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严重城市内涝,涝水冲毁五龙口停车场挡水围墙、灌入地铁隧道,郑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有关方面应对处置不力、行车指挥调度失误,违规变更五龙口停车场设计、对挡水围墙建设质量把关不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责任事件。

关于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6人死亡、247辆汽车被淹),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郑州市隧道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封闭隧道、疏导交通不及时,造成较大人员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责任事件。

●此次灾害应对处置中,暴露出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教训?

答:一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二是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未能有效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在这场灾害应对过程中,郑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不力,责任没有真正上肩,没有统筹安排指挥部坐镇指挥和现场指挥力量,一些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不足、全局意识不强,不知道关键时刻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岗位在哪里、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导致抓了点丢掉面。

三是贯彻中央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不坚决不到位。郑州市设置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市防汛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4个指挥机构,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又设了防办、河湖水利防办、城防办、黄河防办4个办公室,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大家都管都没有管到位,不符合“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机构改革要求。

四是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规划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不到位,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五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

给遇难民众一个安慰、一个说法

新京报网刊发评论指出:

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这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厘清了责任、还原了真相,也给了遭遇灾难的民众一个安慰、一个说法。

本来,灾情袭来,政府应该是民众最坚强的依靠,而在郑州“7·20”特大暴雨,当地政府失效了。这种短暂的应对失灵状态,不啻于一场“人祸”。如此“人祸”再叠加到“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之上,无疑放大了灾情。此番国务院调查组严厉批评郑州市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

人民日报发表《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的评论指出: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灾害从来不是“假想敌”,防范灾害必须杜绝“没想到”。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客户端、新京报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