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不到一个月

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点火方式百年奥运史上还没出现过

2022-01-09

1月5日,北京冬奥会火炬展示活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这是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张会在活动现场手持火炬进行展示。

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这是4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速滑馆同场内技术人员和制冰作业人员亲切交流。

1月5日,中国花样滑冰国家集训队进行冬奥会前最后一次公开训练,这是双人滑组合隋文静(左)/韩聪在首钢园冰上训练中心进行上冰训练。

这是2021年11月7日拍摄的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无人机照片),它是中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因造型似中国传统饰物如意也被称为“雪如意”。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世界越爱越精彩,雪花纷飞迫不及待入怀……”《一起向未来》的优美旋律响彻大江南北,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将于2月4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演,一场注定载入奥林匹克史册的冬奥盛会将在神州大地隆重上演。冬奥盛典,精彩汇聚,历经七年筹办,中国正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向全世界发出热情邀请。

曾执导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张艺谋再挑重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据张艺谋介绍,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时长不到100分钟,演员规模约3000人,与4个小时、15000人的2008年相比,如此简约,如何精彩是怎么做到的?经典在2008年已经呈现,2022年如何超越?

◆主席考察,传递三大信号

习近平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

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深入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体育场馆、媒体中心、训练基地等,实地了解筹办备赛情况。

习近平近日在北京考察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努力,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抓紧抓好最后阶段各项赛事组织、赛会服务、指挥调度等准备工作,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外交部:向国际社会传递三大信号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主席再度实地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充分彰显了中国对冬奥会筹备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重信守诺等三个重要信号。

“一是中国重信守诺。”他说,习近平主席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申办冬奥成功6年多来,中方着力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冰场雪场,“冷冰雪”成为“热运动”,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我们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无论在场馆建设还是赛事组织和赛会服务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二是中国准备好了。”汪文斌说,经过几年努力,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在赛事组织方面,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通过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认证,全面投入使用。在赛会服务方面,冬奥村、志愿者、媒体中心、医疗救援、签约酒店等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

“三是疫情下中国有信心安全办奥。”他说,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已发布两版《防疫手册》。中方正按照《防疫手册》要求,优化分区分类“双闭环”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各项防控措施。中方将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的防控举措,尽最大努力防止疫情发生,确保参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所有人员健康安全。

◆舞台搭就,喜迎八方来客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亮相

5日,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亮相暨主媒体中心投入运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冬奥组委举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先生、严家蓉女士正式与媒体见面。

过去一年多,赵卫东一直从事冬奥会新闻宣传工作。他说:“担任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是我的荣幸。当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新称谓,赋予我更崇高的使命,发言人团队将遵循及时、公开、专业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为全球媒体做好信息服务,竭尽所能为赛时每一位媒体记者提供帮助,陪伴大家一起采访好、记录好、传播好这场奥运盛会!”

严家蓉向记者寄语:“期待中外媒体聚焦运动员和精彩赛事,展现冰雪运动的激情与魅力,帮助冬季运动推广普及。”她期望媒体践行奥林匹克“更团结”的格言,鼓舞全世界人民共克时艰,“更快、更高、更强”地共同发展。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将联合北京冬奥组委在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国际残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共同主持。

各赛区一场场测试陆续圆满结束

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一项项工程相继宣告完工,一场场测试活动陆续圆满结束,这些都在不断增强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决心和信心。

在北京首钢园区,滑雪大跳台场馆为配合场馆雪地二次塑形等工作,已在1月1日提前启动赛前闭环管理,这标志着场馆团队各项工作进入赛时状态。目前,场馆第一阶段赛道本体造雪任务已经完成。启动闭环管理后,场馆团队体育及山地运行业务领域部分工作人员先期进入闭环,配合外籍专家在造雪、二次塑形、储雪等方面深入工作。

在张家口,655辆氢燃料车已枕戈待旦,将在冬奥会赛时为赛事提供交通及物流保障服务。

在延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制服和注册分中心自2021年12月14日起正式运行,为延庆赛区的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办理证件注册,发放制服装备。该中心将承担4000余人次的制服发放任务。

在张家口,北京冬奥会“相约北京”系列测试活动的最后一项——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元旦前在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圆满结束,该中心在冬奥会赛时将承办冬季两项11个小项的比赛。

◆火炬花束,彰显技术含量

火炬“飞扬”穿上科技“外衣”

2021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火炬“飞扬”揭开面纱。从表面看,火炬“飞扬”外形极具动感和活力。在设计上,为了衬托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飞扬”的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形态相呼应。它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逐渐过渡到雪花图案,最后在顶端化身为飞扬的火焰。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表示,研发团队用碳纤维与树脂形成的复合材料来做奥运火炬,堪称世界首创。碳纤维的质量只有钢的1/4左右,但强度是钢的7至9倍。

“冬奥组委的第一个评价是轻,而且很牢固,怎么摔也摔不坏。冬季火炬传递的时候天气很冷,传统金属材料手感不太好,复合材料可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很冰凉的感觉。”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副总经理黄翔宇说。

由于冬奥会火炬接力在冬季低温环境中进行,“飞扬”采用氢作燃料,除了氢具有环保的特点,还因氢燃料的特性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但氢气作燃料,燃烧温度就会高于800℃。因此,“飞扬”火炬外壳的研制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黄翔宇说:“火炬的火是从里面烧出来的,一般的复合材料都不能在火里烧。正好上海金山区有一家企业研发了一种树脂,是耐火的,经过测试分析,最后再调整工艺,达到了既能耐温又能耐火的要求,800℃、900℃都可以。”

颁奖花束,永不凋零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元素在2021至2022的跨年之夜发布。其中,颁奖花束将采用绒线花束——绒耀之花,而非传统的鲜切花。

绒线花束不像鲜切花束需从南方种植基地调运鲜花,大大降低了运输和管理费用,也方便运动员携带返回、长久保存。

除了“永不凋零”,每一份颁奖花束还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将使用花束1251束,累计花材共16731枝。每枝花材上有叶有花,采用融合中外绒线编结手法的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均为纯手工制作。

独一无二的背后,是大量人力和时间。以一枝玫瑰花为例,编结一片花瓣需20分钟,而整枝玫瑰由十片花瓣组成,加上三片叶子和花茎,一位编结师至少要耗费五小时。据估算,制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颁奖花束的耗时接近5万小时。这项任务,由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赞助商、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传承单位恒源祥集团承担。

◆开闭幕式,名导再次担纲

开幕式不超100分钟,演员约3000人

记者7日了解到,曾执导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张艺谋再挑重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他也成为世界第一位执导夏奥和冬奥开闭幕式的“双奥”总导演。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和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接旗仪式上执导了北京8分钟文艺演出。

张艺谋介绍,开幕式的节目设计突出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及全世界人民共享冬奥盛会的理念和文化,由于开幕式当天正好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立春,这一元素在节目中也将有充分体现,“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有那么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真的像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样‘一起向未来’。”

主题:从2008的“我”到2022的“我们”

张艺谋介绍,开幕式大的主题与冬奥会口号一致——“一起向未来”。

张艺谋认为,2008年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所以当时用大规模的文艺表演去表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要展示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走过的道路,从29个‘大脚印’开始。”这次开幕式,将更立足于未来,更立足于“人类的、共同的”,无须再过多介绍自己,而是要说“我们一起为了什么,我们一起能做什么”。

规模:简约精彩,不用“人海战术”

2022年冬奥会的要求是“简约、安全、精彩”,开幕式也将以此为标准。

首先是时长上的简约,张艺谋透露,2008年开幕式4个多小时,而这次不会超过100分钟,既是节俭办赛,也是考虑到冬天天气寒冷观众和嘉宾都在露天,此外还有疫情防控的要求。其次是人数上的简约,2008年开幕式有15000名演员,而这一次将大幅度减少,演员约3000人,不再依赖“人海战术”。

张艺谋承认,如何做到又简约又精彩是最大挑战,“我们不再设定一个大规模文艺表演的框架,是把文艺表演和仪式流程融在一起,而不是一个板块一个板块来区分。”

但简约不等于简单。他表示,将展现空灵、唯美、简约的现代艺术风范,传递冰雪晶莹剔透的浪漫感。从几次排练情况看,他觉得“节奏还不错,一气呵成,像一部电影长度一样”。

点火:奥运史上没有过

点火有望成为2022冬奥会开幕式的最大亮点。2008年李宁的飞身点火已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画面。而这一次,张艺谋说:“点火的方式乃至(上)火炬台的方式,是我们最大胆的一个设计和变革,百年奥运史上还没出现过。”他透露,这个设计是为了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一度很忐忑,但很庆幸获得了冬奥组委的大力支持和国际奥委会的肯定,“很庆幸北京冬奥会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

期望:表达中国人的内心

张艺谋认为,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人永远是重点,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人的内心和情感,所以这次他更关注百姓的参与、大家的参与,因为这是举办奥运会的主要目标,在许多表演和环节中也会强调这一点。

(信息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新京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