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热评

我们给出 中肯意见

2025-09-17

近月来,围绕青海省的“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在学界引发争议。9月15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文物局组建工作专班,集结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及书法篆刻等领域专家开展集中攻关。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对“尕日塘秦刻石”的实证缘何备受关注?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其一,刻石存37字秦篆风格文字,多数清晰可辨,且年月日记述完整,不见于传世文献,足以补史之缺;其二,作为我国目前已知唯一留存原址的秦代刻石,其矗立河源的高海拔区位特征,整体保存状况亦属完好,不仅填补相关历史地理认知,更与当地扎陵湖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回溯这一重要成果的实证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事实上,“尕日塘秦刻石”并非近期新发现,其热度始于202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的文章。文中提出石刻可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印证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等论断,随即引发争议。争议焦点集中于五方面:石刻文本是否符合秦代史实、是否为后世用电钻等工具伪刻、河源与昆仑位置是否与已知史料冲突等。针对这些疑问,专家团队从刻痕特征、文字风格、石材来源等维度展开系统释读,逐一回应争议,最终凝聚共识。

这也生动诠释了考古工作的求真求实!考古实证本就是认知不断演进、纠讹勘误的过程,具体到“尕日塘秦刻石”认定过程看——工作专班两次赴现场调查,组织多学科专家召开两次论证会,通过多角度佐证形成最终意见;置于公众视野下的学术争锋和各方探讨,更加彰显学术研究的包容审慎,也足以推动百家争鸣,显著提升了考古结论的信度与效度。

值得一提的是,过程中所伴随的媒体跟进与网友热议,使得专业议题成功“破圈”。媒体通过抖音直播呈现刻痕显微镜观察对比,以直观方式普及考古科技原理;推出 “断代小课堂” 等科普内容,有效降低公众认知门槛,既点燃了公众参与热情,更放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力。公众的“流量关注”正转化为文物保护的“力量支持”,当地已将刻石核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按“国保”标准实施管理。以此为契机,原址保护、周边景观系统维护及区域性考古调查的推进,正推动学术成果向保护实践转化,让文化遗产真正普惠公众。

从“何尊”见证“中国”称谓渊源,到“尕日塘秦刻石”实证秦代地理认知,文物实证始终是学术进步的重要推力,更是文化普及的生动课堂。面对刻满秦篆的石壁,当学术开放与公众参与良性互动,两千年时光仿佛就此凝结,它不仅让我们明晰文明的“来处”,更平添几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实证“尕日塘秦刻石”诠释求真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