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悦
钱塘秋色渐展,西湖波光潋滟。还有半个月,“十一”长假就将如一面镜子,映照起杭州这座千年古都的文旅新图景。
在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让文旅产业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市人大代表履职建言的重点关注。今年市人代会期间,代表们提交了11件涉及文旅领域的建议,用一份份凝结着智慧与责任的思考,为杭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献计献策。
9月11日,杭州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内,一场聚焦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长·代表面对面”活动举行。市人大代表、咨询专家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林水局等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共同为杭州文旅发展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打造流量引力场——
让世界看见杭州
入境旅游是衡量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尺,更是杭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一环。据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数据,1-7月杭州全域旅游人数13938.8万人次,同比增长8.8%;其中,过夜游人数7794.1万人次,同比增长10.2%。1-7月,接待入境过夜游客71.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8%。
“杭州不缺旅游资源,缺的是如何让这些资源产生聚合效应。”市人大代表文辉的开场白立即吸引了全场注意。他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了他的观点:“杭州当前‘吃、逛、游+讲解’依旧是入境游的基本形式,相对缺乏精细化、个性化、年轻化的线路或产品,如在海外广受欢迎的骑行、探险、自驾等形式,世界级娱乐项目和赛事的数量和质量也还有待提升,综合文旅比例需要提高。”
市人大代表朱民军也建议说:“我认为杭州一方面要继续用好‘请进来’的推广方式,推进海外市场营销。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走出去’的推广方式,借助海外旅行商力量,鼓励企业做海外营销。”
面对人大代表的真知灼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郑重回应:“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正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将加大入境旅游扶持奖励政策,激发入境市场活力,统筹品牌和产品,加强国际宣传推广。同时,在推进支付便利化和‘杭小忆’文旅智能体建设中,深化改革和创新,完善入境旅游服务。”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的补充让人振奋:“目前,我市已开展交通运输领域扰乱旅游环境秩序行为的常态化治理和查处及参与旅游旺季专项整治。我们将以西湖景区、吴山广场、河坊街等旅游消费集中区,丝绸店密集区,机场、火车站等枢纽为重点区域,抽调精干力量加强现场巡查,依法严格执法,助力杭州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些举措引发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市委政研室咨询委文化组召集人、咨询专家李虹建议:“杭州的文旅推广要注重文化差异性表达。建议挖掘新业态,用世界语言讲述杭州故事。”这个创意立即获得在场人员一致赞同。
提升留量承载力——
让游客留恋杭州
当讨论深入至如何提升游客体验时,会场气氛更加热烈。留量问题,关乎杭州文旅的可持续发展,牵动着每位代表的心。
“游客来了,如何让他们慢下来、住下来、还想再来?”市人大代表金樱娜抛出的问题直击要害,“杭州的乡村旅游也走在全国前列,比如我们的龙坞茶镇、径山风景区、‘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等都非常具有特色,但是往往游客停留时间都不长,如果要在提升体验深度上下功夫,关键还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现场部门的响应。“近三年来,我们联合多部门协同攻坚,推动建设了城市阳台码头、东洲码头、秦望码头等水上交通(旅游)设施,同时推进富阳东洲码头、新沙岛码头、东梓关码头、桐洲岛码头办理运营许可证。接下来,我们将积极配合,定期研究重点水上交通项目推进情况,推动解决‘三江两岸’沿线码头建设等问题,加快构建水岸联动的水上交通体系。”市林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留量不仅要留住游客,还要留住消费。”市人大代表金岐岚也分享了自己的调研发现:“新一代游客更看重沉浸式体验,他们希望不是‘看景点’,而是‘生活在景点’‘玩在景点’,建议开发更多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让游客从过客成为常客,市建委也在积极行动:“我们正全力推动‘体育+文旅’深度融合,如在上塘河水域打造长三角水上运动节、半山立夏跑山、运河南城市快闪等品牌活动赛事,串联文化、非遗、工业遗迹等元素,形成独有特色体验,实现‘一场赛事带火一片区域’。”
通过“流量”与“留量”的双向赋能,杭州正在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文旅产业事关经济发展大局,更关乎民生福祉。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协商议事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凝聚发展共识的思想碰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问”有“答”,还要有“果”,市人大常委会将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持续跟踪监督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好建议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杭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