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王璟

此次调查发现的部分新物种和保护案例。市林水局供图
本报讯(通讯员 冯晴颖 记者 熊艳)昨天,杭州召开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新一轮全域调查新成果。该调查历时5年,不仅调查发现“华东林猬”这一兽类新物种,还记录到215种各级新记录动物,标志着杭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据介绍,本次调查自2021年启动,2025年完成,覆盖杭州13个区、县(市),是继2005年后的全市第二次全域陆生野生动物本底调查。作为全省首个以3×3公里网格为主体的地市级调查,其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立体化监测体系,综合运用红外相机自动监测、样线样点调查、DNA技术及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建立起多维化的资源数据整合与动态管理机制。本次调查规模与数据采集量创下新高——累计投入调查人员超万人次,布设红外相机1200余个位点,完成调查样线1.3万余条,总调查里程逾万公里,获取有效数据超35万条。通过系统调查,全面掌握了黑麂、中华穿山甲、白颈长尾雉、西湖鸳鸯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资源现状,为后续针对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对比2005年首次调查,本次成果实现“量级跃升”。数据显示,杭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达696种,较此前提升45.3%,占浙江省物种总数的84.0%,涵盖33目141科,其中两栖类42种、爬行类70种、鸟类485种、兽类99种。在保护级别物种方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44种(占全省67.6%),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占全省87%);(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