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的“彩蛋”

2025-09-05

安江农校纪念园中的试验田,当年袁隆平在此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稻。

高庙遗址博物馆外,沅水汤汤。

走读

严勤 韩斌

2025年夏天,《南京照相馆》热映。当影片中的主人公说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不禁让人想起初夏时节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全国百名文化记者湖南怀化行”,我们站在怀化龙潭镇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青青山丘上,当地人骄傲地说:“当年这场家门口的仗,咱们这里的老百姓,没有‘带路党’,都是硬骨头!”

怀化位于湘、黔、渝、鄂、川五省交界处,自古便有“湘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古老的沅江贯穿全境,渠水、巫水、㵲水、辰水、酉水五大支流交汇于此,51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众多古城古镇古村群落完好保存——有山有水有河流的鱼米之乡,怎能不是福地呢。

屈原笔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是它,“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夸父逐日”说的也是它,红军长征“通道转兵”、抗战胜利“芷江受降”,重大的历史事件曾在此发生,解放初期在怀化沅陵的湘西剿匪故事,还被拍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

“怀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处处隐藏惊喜“彩蛋”的地方。

从“火车拖来的城市”,

到商通天下的国际陆港

怀化行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位于主城区的怀化国际陆港。这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最佳观察窗口:一排排写着“中国铁路”的藏青色集装箱,一台台正在作业的朱红色龙门吊,形成了浩荡的声势。三年来,它开通了中越、中老(挝)、中缅、铁海联运等货运班列,输出湖南及长三角地区的箱包、洁具、食品等产品,“几乎没有空箱走的”,陆港负责人如数家珍:2022年开始运营时,发运国际班列151列、外贸进出口总值46.8亿元;2023年发运455列、总值突破103亿元;2024年开行数量突破1000列;2025年上半年已发运601列,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同期新高。

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群山环绕中的怀化,正在成为“一带一路”上南接东盟的重要节点。

怀化这座现代城市的崛起,本身就是奋斗的产物。55年前,它还是一个4平方公里、不到3000人的小镇,为了建造湘黔、枝柳铁路,百万建设者来到这里凿山开路。火车从此开进闭塞的大山,怀化就是那“火车拖来的城市”,最终蜕变为全国性的交通枢纽重地——若要富,先修路,可能没有比怀化人更能深刻感受到发达的交通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了。我们的领队就自豪得很:“我当年没能嫁给铁路人,好在我的娃如今去铁路上工作了!”

如今的怀化,是全国唯一的非省会铁路枢纽城市,三条高铁、三条普铁米字交织,八条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还拥有一个全国通航的芷江机场。当回杭的高铁从芷江站出发,窗外绿水青山,新农村屋舍星星般点缀田野。这厚实的交通家底背后,何尝不是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

“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

如果只有两天时间游怀化,设计这样两组行程最合适不过了——它能让人瞬间触摸到怀化的古与今,怀化的精气神。

第一组,去安江镇,看看安江农校纪念园与高庙文化遗址。

是的,安江农校,袁隆平在此从事教育学和杂交水稻研究,长达37年。

走进校园,蓝天白云下,迎面而来的是袁隆平的手书“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红底金字,顶天立地,震撼视线。

“吃饭了吗?”这中国版的“你好”,是民以食为天的中华农耕文明最朴素的温情。“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这力重千钧的情感,和千年前杜甫的心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其相似。袁隆平这位现代知识分子真的做到了,他把愿望种在田畴上,结出了饱满的稻穗,如今,中国人已经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上。

在安江农校纪念园走一走,那里保存了从1939年到1986年间的各类建筑,有早期杂交水稻试验田,有袁隆平的旧居小院,当年他亲手种下的葡萄枝繁叶茂,在阳光下绿意盎然。

和安江农校一河之隔的,便是位于沅水北岸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7800年前的高庙文化遗址,长江中游最早的宗教祭祀文明的代表。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和怀化的高庙文化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高庙文化遗址出土了3万多件文物,尤以中国最早的白陶、最早的凤鸟图腾最令人震撼。在发掘现场上建立的博物馆,展出文物500多件,其中竟有一颗距今约7400年的碳化稻谷粒。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也巧妙地设计成了一粒种子的模样,与直线距离1500米的安江农校纪念园门口,那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稻米状字碑形成了神奇的呼应。仿佛在说,“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怀化成为杂交水稻的发明地,是冥冥之中的天注定呢。

从屈原到“九妹”,“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条线路,不妨就去溆浦县吧。据考证,屈原被流放后,来此生活了十多年,留下《涉江》《离骚》《九歌》《天问》等千古名篇。

那天,我们来到沅江与溆水交汇处的大江口镇犁头嘴。公元前294年,屈原就是从这里涉江而来,怀着迷茫的心情进入了溆浦:“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涉江》)。2300多年后的今天,沅水开阔,溆水蜿蜒,老农背着手信步而过,水天一色,气象万千。

屈原在溆浦的行吟遗址有26处之多,水东镇的明月洞,据说是屈原幽居创作之地。此处是个峡谷,古木参天,瀑布飞舞,钟灵毓秀。我们到来时,山谷里一场傩戏正在上演,彩衣面具,音韵激烈。听不懂唱词,但看得出角色有巫、有公主、有士兵。演员就是当地村民,表演质朴,看久了,隐隐有金戈铁马之声。

原来演的是百姓抵抗秦军的故事。溆浦曾是战国时期楚国黔中郡的治所,有过多次楚秦之战。村民说,这出古老的傩戏已在民间流传了千年,只为纪念屈原大夫率领军民抗秦的斗志,哀悼战争中死去的子弟——舞者戴着的白色面具,正是亡灵的象征。这奇异的想象力,难怪诞生了《楚辞》这样的文化瑰宝。

溆浦有屈原,溆浦还有向警予。这位美丽的土家族姑娘,出身于溆浦殷商之家,排行第九,被全家人宠爱。戏文中万松书院毕业了的祝英台对着梁山伯唱“我家有个小九妹”,现实中的向家小九妹才真是“聪明伶俐人钦佩”“琴棋书画件件会”。她从小梦想成为花木兰式的英雄,办过学,留过洋,最终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妇女运动的先驱。1928年在汉口牺牲时,年仅33岁。

如今,她故乡的主干道被命名为警予路。

她的故居纪念馆里还保存了30多件书信、日记和手稿,有写给父母的,“我的爹爹呀,不要愁,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有写给女儿的,“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

这清丽的文字是如此动人,穿过百余年的光阴,依然能感触到一颗温柔、纯净而炽热的心。从天真的“九妹”到革命者向警予,她选择了一条遍布荆棘的道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九死其犹未悔”。

走出纪念馆,场景如电影般变换,街上人潮汹涌,放学的小学生们雀跃着结伴而行。忽然想起一路行来,多次目睹过这相似的一幕:在龙潭,一块刻有“抗战决胜地”的石碑旁有座长亭,长亭里坐满了村民,村民悠闲地打牌聊天乘凉;在芷江,曾经被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到满目疮痍的龙津古桥,早已恢复了它“天下第一侗乡风雨桥”的漂亮模样,到了夜晚,宏大的廊桥变身为夜市,灯火绚丽,熙熙攘攘……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是怀化最美的“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