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的取舍之道

2025-08-29

主持人:刘金洋

AI嘉宾:豆包( )、DeepSeek( )

主持人:提供高性价比商品、严格把控质量、注重员工福利……这几年,在众多传统商超面临经营困境的当下,胖东来却逆势而上、客流如潮,它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最近,人民日报以《用真诚换取信任,用信任赢得市场》为题刊发专访胖东来商贸集团董事长于东来的报道。在采访中,于东来特别强调了对“人”的重视,是胖东来成功的关键。同时,他也分享了企业要在品控上多下功夫、注重企业的经营质量等观点。

于东来的话语平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经营智慧与人文关怀。胖东来推行的员工高薪酬、高福利模式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借鉴与思考?我把问题先后发送给豆包、DeepSeek等AI平台,和“他们”一起更深入地思考这个话题。

你好,豆包!看过于东来的专访报道后,我认为胖东来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将“人”的价值置于商业经营的核心位置。它不只倡导人文关怀,还通过务实管用、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让员工被尊重、顾客被善待、企业被信赖,从而形成多方共赢的信任生态。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能否以《胖东来的“舍”与“得”》为题,写一篇短评,分享你的思考和体会。

胖东来的 “舍” 与 “得”

春节单日营收破亿元却坚持歇业5天,吸引全国消费者“跨省打卡”却不急着盲目开店……在快节奏、重功利的商业世界里,胖东来用一系列“反商业常规”的操作,舍弃了短期、表面的利益,却得到了长期、核心的企业竞争力。

舍短期利润,换得“人心红利”。这几年,胖东来会把大部分利润分给员工,基层员工月薪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还配套诸多福利;严格执行“无理由退换货”政策、设立“500元投诉奖”,主动为商品问题买单赔偿。这般“让利”,看似减少了眼前收益,却换来了员工的忠诚与顾客的信赖。当其他企业在为“拉新成本”发愁时,胖东来用“让利于人”的“舍”,筑起了人心所向的“护城河”。

舍规模扩张,换得“品质深耕”。面对市场扩张的机会,胖东来始终保持克制,拒绝盲目开店,甚至关闭虽然在盈利但可能存在经营模式、顾客体验等方面问题的门店。这份“克制”,让它能集中资源深耕品质与服务。相比那些因“跑马圈地”导致品质下滑、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胖东来“舍规模”换来了高品质的金字招牌,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放心选择。

舍效率优先,换得“生态共赢”。每周二闭店、春节歇业、设立“不开心假”,这些“反效率”的举措,看似损失了营业额,却换来了员工的良好状态与企业的良性生态。员工精力充沛、心态积极,服务质量自然提升。更难得的是,它还免费向行业分享经验,带动上下游共赢,用真诚换来了行业认可与社会口碑。

有问题 尽管问

主持人:关注到于东来此次专访的诸多思考和回应,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追求规模扩张与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浪潮中,胖东来的经营理念显得尤为可贵。“对‘人’的重视,是胖东来成功的关键。”这句话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胖东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塑造出了什么样的竞争优势?

我将问题分别投喂给豆包和DeepSeek。豆包认为,胖东来对品质的执着坚守,与当下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DeepSeek则提到,胖东来主动选择“不为了规模牺牲品质”的道路,是一种“舍”与“得”的大智慧。这也给我提供了思路,胖东来的一系列“反商业常规”操作,本质是一场关于“舍”与“得”的辩证实践,表面上看它舍弃了短期利润、规模扩张、效率优先,实际上赢得的是长期信任、员工忠诚、顾客黏性、品牌壁垒等。于是,这篇评论的标题和写作框架被初步搭建起来。

与AI对话并不比采访真人要轻松,记者需要高效筛选核心信息,并通过专业信源交叉验证。比如,胖东来春节歇业天数、每周二闭店、设立“不开心假”、设立“500元投诉奖”等举措,都是记者进行事实核查后补充完善的论据。

如今,在部分企业深陷价格战与成本压缩的困局时,胖东来另辟蹊径:用公平的制度、有温度的管理,让运营更从容,让服务更真实,也让顾客在诚意中感受到被尊重的价值。胖东来这种“舍”与“得”的商业智慧,其实也值得所有企业深思:在追求增长的路上,我们到底该“舍”什么,要“得”什么?

消费是民生大事,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网友热切期盼“胖东来什么时候开到我家门口”,这句朴素的呼唤,既道出了优质商超供给存在不足,也折射出消费者对诚信经营、人性化服务的深切向往,更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消费市场蕴藏的巨大升级潜力。

面对消费者日益多元、个性、品质化的需求,必须在产品、场景与体验上下足功夫,才能撬动消费意愿、促进经济增长。正如于东来所说:“产品不好,就改产品。把不那么好的产品下架,把值得信任的产品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