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覆盖“矿采—冶炼—材料—回收”全链条

华友钴业:新能源材料领跑者的成长密码

2025-07-31

位于桐乡的华友钴业总部研发大楼。

2003年,陈雪华(右二)第一次前往非洲考察。

记者 邱丹晨 张世新 通讯员 吕亚晴

在浙江这片民营经济的沃土上,一家从废料回收起步的企业,用20多年时间,在全球版图上勾勒出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绿色制造的产业蓝图。这就是位于桐乡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友钴业”)。

20多年来,华友钴业在刚果(金)投资开发铜钴矿产资源,在印尼高水平建设绿色镍钴冶炼项目,完成津巴布韦阿卡迪亚锂矿项目收购,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了覆盖“矿采—冶炼—材料—回收”全链条的产业布局,不仅重塑了供应链,更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推向了全新高度。

勇闯非洲: 从“豆芽商贩”到“钴业大王”

华友钴业“敢于向外闯”的基因,早在创始人陈雪华的创业初期就已埋下伏笔。

1981年,19岁的陈雪华进入村办厂永丰化工厂。在此之前,他在桐乡贩卖了3年豆芽。来到工厂后,陈雪华从化验员做起,到采购员、销售员等,一步步干到了经营副厂长。这为他后来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永丰化工厂主要生产硫酸铜和氧化镍。在销售的过程中,陈雪华发现客户经常询问氧化钴产品,很多买家对钴的兴趣甚至超过了镍和铜。这让他敏锐地察觉到钴的机会。

1993年,永丰化工厂关停,陈雪华成了下岗工人。他与别人合伙创办了桐乡华兴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起初公司生产氧化镍和氧化钴,但更侧重于氧化镍。陈雪华仅用6年时间,就将氧化镍的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还出口至美国。

2002年,陈雪华创办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也就是华友钴业的前身。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原料的问题,他将目光瞄准了钴储量超过全球一半的非洲国家刚果(金)。

经过3年的磨合,2006年,华友钴业在刚果(金)的首个铜钴冶炼厂动工。2008年,陈雪华以2.6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刚果(金)MIKAS公司等矿山公司的控股权,获得了稳定的钴材料来源。

正当陈雪华意气风发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那时国外局势动荡,钴价暴跌,很多中国企业从非洲撤回,形势相当不乐观。”华友钴业选择“撤一半留一半”,陈雪华坚信“行情总会好起来的”。

坚守终迎转机。随着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大潮涌来,钴市场回暖,华友钴业凭借低价囤积的矿厂迅速复苏,并在2015年成为中国钴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走向全球: 稳固老本行,进军新能源材料市场

矿业是周期性行业,受多重因素牵制,历经多轮震荡后,陈雪华不得不开始思考:企业该去向何处?

彼时,全球市场上,钴的年消费量约13万吨。“按每吨均价30万元计算,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天花板在400亿元左右,这就限定了企业的规模大小。”金融危机余波刚平,陈雪华希望企业能够实现稳健发展,“不能把企业业绩做得像心电图一样,那太吓人了!”

华友钴业果断做出战略调整,在稳固钴新材料的同时,进军新能源材料领域。2016年,公司在衢州成立华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研发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三元正极材料,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

2018年,华友钴业联合青山集团、洛阳钼业投资12.8亿美元在印尼设立华越项目,用创新的湿法冶金工艺从镍钴伴生矿中提取镍钴。

就是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项目,帮助华友钴业打开了全球市场。“当时欧美同行建同类厂,实现每万吨产能要投入5亿美元到8亿美元,我们只用了2亿美元。”华友钴业投资中心总经理、战略发展部部长陈颖介绍,2021年华越项目建成投产,是业内公认“投资规模最小、建设时间最短、运营效益最好、生产成本最低”的标杆性项目。

三星、大众等全球巨头在华越项目参观时无不惊讶:湿法冶金工艺利用酸厂余热发电等技术,其碳排放量较传统火法工艺降低了近九成,镍钴回收率却在九成以上。如今,华友钴业在印尼参股项目的镍产品年产能超30万吨,企业还采用“四方合资”模式:拉入印尼本地国企,并与美国福特、巴西淡水河谷等公司深度绑定利益。

开放共享: 让企业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陈雪华常对团队说:“国际化不是把工厂搬到国外,而是让企业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在他看来,对一家走向全球的企业而言,海外拓展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版图扩张,更需要在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

在刚果(金),华友钴业在扎根的同时,还为当地社区援建学校和医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推广农业技术,让当地员工在企业发展中获得荣誉感;在印尼,华友钴业2万多名员工中80%是本地人;在其整个上市公司体系中,外籍员工已占半数,多元文化背景员工的协作成了企业“走出去”最生动的体现。“我们现在开个会,时差都是个大问题!”陈颖笑言。

“行业总会老去,企业想活得好,得‘跳’到新浪潮中。‘跳’的本事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力。有这个硬功夫,就算这行不行了,换一行照样能打。”这些年,在企业内部,陈雪华反复强调,要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规划的“头等大事”。

为此,企业提出“330计划”——每3年投入30亿元的研发费用。“我们2015年上市的时候,一年的研发费用是4600万元,最近3年研发总投入已经超过43亿元。”陈颖介绍,目前,企业研发人员超1500人。同时,企业还拥有2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5个省级研发平台。在关键要素支撑下,华友钴业正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重点研究院为平台,以知识产权管理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公司的专家库为支撑的科研体系。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这家来自桐乡的企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在全球产业链中书写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