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雅丽 文
丁以婕 摄
文化传承的脉动,从来不只在博物馆里静态展示,更在民间生生不息。
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一支“文保小分队”格外醒目——69岁的基层老文保员沈正志身着白衬衫,身旁站着正值壮年的儿子沈大桩、稚气未脱的7岁孙子沈杙翀。这个由祖孙三代组成的特殊“文保小分队”,用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文化传承最美好的模样。
1983年秋天,沈正志与中国文物专家、历史专家朱家溍的一场偶遇,促成了一段文保奇缘。
当年,沈正志在乡野的一句“好的,我帮您看牢”的承诺,化作42年的坚守,他用半生时光守护着清代“萧山相国”朱凤标墓。
这句承诺就像一颗种子,在越王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三代人共同守护的参天大树。
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精密的仪器设备,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巡查与代代相传的坚守,这是基层文保工作的动人图景。
正是这些平凡的守护者,让我们与历史的联结从未中断,也让这个城市的文脉越发隆盛。
01
一个番薯地里的约定
朱凤标,曾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是三朝元老,五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是萧山历史上官职最高者,被誉为“萧山相国”。他是晚清“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世人所尊重;他清介有守、廉政有威,是为官清廉之典范。
如今,朱凤标故居是萧山现存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萧山老一辈人也习惯性地称之为萧山“大宅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的山野间,朱凤标墓曾一度荒芜破败,被菜地所包围。直到1983年,中国文物专家、朱凤标的元孙朱家溍先生为寻访先祖遗迹回到家乡,他向正在劳作的村民——沈正志的母亲询问:“地里的番薯何时收成?”
谁曾想,这看似平常的询问,竟然是一个横跨42年故事的起点。
朱家溍先生最初只想征用一部分菜地用于修缮祖坟,那个夏夜,沈家简陋的八仙桌前,大家围坐商议这件事,也很快有了决定——“既然是朱凤标的后人要修缮祖墓,这块地就该还给他们。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到了十月,沈正志忙着在地里“掘番薯”,朱家溍如约而至。他们一见如故,蹲在地垄间长谈。朱先生讲述着先祖的故事,沈正志听得入神,故事里的这些事,既熟悉又新鲜。
在各方支持下,修缮工程很快启动。沈正志不仅义务监工、为修缮事宜出谋划策,更从自己承包的采石场运来石料。工程竣工后,朱家溍又郑重嘱托他“帮忙看把牢”。沈正志的想法很朴素,反正自家的菜地就在附近,守墓、种地可以兼顾,就爽快答应下来。
也是那一年,萧山博物馆组织成立基层业余文保员队伍,让群众参与到文保工作中、及时反馈问题,并定期向他们了解情况。从那时起,沈正志便成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02
业余文保员,乡野里的文物“侦探”
业余文保员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萧山所前镇越王村时,沈正志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朱凤标墓距离沈家仅五分钟的路程,隔壁就是沈家的菜地。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山,沈正志巡查、打扫、除草,然后去自家的菜地浇灌。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朱凤标墓有一座很大的牌坊,两根高高的华表,还有好几座石像,墓地周围造有两座凉亭,非常气派。可惜啊,好多都被破坏掉了,像这样的历史文物,如果我们再不好好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就都看不到了。”成为业余文保员后,沈正志有机会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也让他逐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他留意散落的文物,也试图努力让其“归位”。他像一位文物“侦探”,在田间地头搜寻着历史碎片。
当有了发现的眼光,那些消失的文物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2008年前后,村里有一户人家里在拆除牛棚,阳光下,一根石柱引起沈正志的注意——那竟是一段长达4米的华表,深埋地下近50厘米。他立刻认出这是朱凤标墓的文物,上报萧山博物馆。经过专业抢救,这段珍贵的华表终于回到公众视野,“村里力气最大的十个人都来了,才把这个华表抬出来”。
这样的“文物救援”在沈正志的文保生涯中不胜枚举。他发现华表断节被村民拿去当踏步石,或者被用作搓衣板,他就用采石场的普通石块替换;听说石兽被用来加固河堤,他连夜联系文物部门抢救……渐渐地,“有老物件找老沈”成为村民的共识,一旦发现,大家就立刻给沈正志打电话,他总会说:“不要动,我马上来。”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是抢救宋代的王佐尚书衣冠冢的石人、石马。
那年村里一户人家建造房子时,细心的沈正志突然发现位于附近王佐尚书衣冠冢的石人、石马不见踪影。他心头一紧,立即警觉起来,经过多方打听,终于从施工队口中套出实情——这对珍贵的石雕文物被他们偷偷藏匿了。他立刻进行制止,在确认石人、石马的位置后,联系了萧山博物馆。最后,这对石人、石马收藏于博物馆。
如今,在沈正志和越来越多守护者的努力下,这些险些流失的珍贵文物终于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03
三代人的巡山接力
文保工作是枯燥的。在漫长的时间里,文保员需要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工作,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文化价值,将其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
对于沈家而言,四十多年的守护不是孤独的旅程,而是一场三代人的接力。
“在管就要管好。”这是沈正志妻子常说的话。年轻时,沈正志经常外出工作,妻子就主动承担起墓地的日常清扫工作。
作为“文保小分队”的成员之一,沈正志的儿子沈大桩今年44岁,是所前镇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在空余时间里,他也总会带上儿子、陪同父亲到朱凤标墓前转转。
“我觉得,我爸爸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四十多年来,从他对文物的简单保护,到主动探索文物的历史真相,在一次次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我觉得这也是文保工作的意义所在。最近几年,我一直和儿子上山巡查。”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沈大桩动情地讲述,也道出沈家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坚守。
这份执着已融入家族的血脉——7岁的沈杙翀虽然还不懂什么是文物保护,却在耳濡目染中,已经懂得要像爷爷一样“把好事一直做下去”。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推进,巡查人员需要定期上传墓地照片并填写电子巡查记录。沈正志面对数字鸿沟犯了难,儿子二话不说,接下了这项“科技活”,“现在墓地装了监控,我们会定期检查文物本体状况,查看有无破坏迹象。”这个温暖的、无声的交接瞬间,是沈家两代人的默契——技术升级了,但那份守护文明的赤诚之心不曾改变。
清明时节,常有学校组织学生到朱凤标墓前开展教育活动。这时,沈正志便担起义务讲解员一职,为师生讲述朱凤标的故事。穿过时光走廊,重温先贤为学时的勤奋,为师时的善导,为官时的清廉,为相时的善政……朱凤标“端、勤、毅”的精神于师生中代代相传。
多年前,沈正志曾向朱家溍先生承诺,这件事要干到底,“我管不下去了,儿子管,子子孙孙管。一定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下去、传承下去。”干着干着,沈正志觉得很有干劲,特别是近些年,沈正志陆续走访北京、山西、陕西、江苏等地的博物馆与基层文保单位之后,更加坚定了守护朱凤标墓的价值与意义。
现在,69岁的沈正志依然坚持每天上山巡查一到两次;而朱家溍的后人们,也会循着先辈的足迹前来祭扫。两人当年的守护之缘,如今已悄然延续为两个家族共同的文化传承。
经历四十多年,那个在番薯地里许下的承诺,如今看来,已经超越个人情谊与信用的范畴。
快速变迁的时代里,有些以慢为标尺来衡量的人文精神,反而越发珍贵。正是千千万万个像沈正志这样的基层文保员,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巡山路、用最朴素的坚守,为我们留住了历史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