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与乌镇景区3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相比,仅4万多平方米的东巢,匹配如此规模的活动体量,在很多外人看来,是非常“不经济”的行为。“我们有一句口号: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节日。”丁波道出了持续造节的初衷——文创园区的运营,不能只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只博眼球,它一定是文化培育的长期战略。活动带来持续的人流量和高关注度,盘活了整个园区的商业生态,很多关于“人间烟火”的想象都能在这里找到,很多前来赶集的年轻人会感叹,每次来都有新的内容,就像开“盲盒”一样。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2025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创新十佳案例”课题组所评价的,该街区将老厂房、旧仓库等工业遗存巧妙转化为集艺术展览、文创市集与主题夜经济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空间,勾勒出了一幅全天候、多层次的文化消费画卷。
持续出圈、保持热度的东巢也深度读懂年轻人。近日获批的《杭州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中,大运河杭州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作为30个近期重点实施的片区之一,将建设开放式先锋艺术文创街区。丁波认为,“先锋的意义在于培育文化的种子,从小众到大众。”这或是该文化街区蝶变的流量密码。
二重奏
激荡起社会资本“投文化”的新潮
东巢四年,已经成为一种“萧山现象”。在萧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周胜华看来,“东巢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投文化’的希望,掀起了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高潮,并对萧山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从东巢的独一家,到萧然山街、西湘里、西山坡地1977、粮仓艺术公园等10多个文创园区的“群聚”,“文化的种子”在浙东运河两岸不断播撒开来。接下来,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脚步会更快。原萧山工人文化宫、萧山供销社东风棉麻仓库、杭州油嘴油泵厂、新街长山脚下,多个文创园区都将陆续“登陆”,可见运河“黄金轴”的磁吸力。
每个街区的定位、形态都不一样,虽然都梦想成为“下一个东巢”,但又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
距东巢仅300米的萧然山街由原萧山农机公司仓库改造而成,“屋顶见”是它最具辨识度的“文艺范”。但在萧山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毛雷看来,“萧然山街最经典的,是园区最西面的一个角落。”楼上是居民楼,一楼引入诸多网红打卡店。当时运营方谈租赁时,并不包括这一幢居民房。一年多前,小舒在这里开了一家中古相机店。今年3月以来,随着一种名为“撕拉片”的复古摄影方式爆火,他的小店在杭州走红,尽管一张“撕拉片”399元起,仍有许多年轻人慕名前来。
“有点像旧改版的‘天目里’。”毛雷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这里点燃了萧山以文化的力量赋能老旧小区城市更新、改造的序曲,犹如“星星之火”的微文创店,点燃了萧山的“青春经济”。北干街道宣传委员洪敏说,“我们正在打造萧杭路文旅带、运河文化带等,重点引育青年小店,通过政策支持、成长赋能、宣传引流等,集聚最年轻的青春业态,在文化共鸣中不断强化城市与青年之间的情感连接。”
为进一步放大“东巢现象”,萧山也同步探索“文创街区”的打造。它的认定有三个维度:年轻态、烟火气和艺术性。同时更注重文化体验,文学、诗歌、音乐、戏剧、手工艺、非遗等多元开放的文化元素,被链接进这“无界街区”,让老百姓可感可知,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全民共享,也成为萧山青春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20多年前的LOFT49创意产业园,点燃了杭州打造文化创意之都的“星火”。如果说LOFT49是艺术家创作办公的集聚空间,那么东巢等萧山“文创街区”则是打开了文创产业的另一面,以“文化+民生”的逻辑,面向市民、游客、年轻人,打造出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街区”。
三重奏
还河于民 还景于民 还美于民
东巢已经开始疯狂“输出观点”,杭州西湖区三墩镇的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萧山膜材料小镇的“东巢河上音乐节”等,成为文化+的“东巢印迹”,接下来,它还将参与萧山城市公园的运营提升。在丁波看来,公园不仅是一片开放的绿地,更重要的是做好文化活动的运营,让更多年轻人来逛公园。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杭州提出打造“公园城市”的初心,更是筑“巢”浙东运河、重燃城市烟火气的初心,那就是还河于民、还景于民、还美于民。
为系统性赓续运河文脉,2023年,萧山正式组建大运河建设专班,举全区之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城市更新”为新引擎,在空间打造和城市气质营造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
比如始建于东晋、曾经的“江南第一山”祇园寺,经“修旧如故”修缮,以“文旅胜地+博物馆”形态开放。蒙山上的东岳庙修缮工程稳步推进,未来也将成为浙东运河畔新的文化地标。在萧山博物馆馆长杨国梅看来,作为大运河畔文化遗产之一,祇园寺连同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江寺)、东岳庙与东巢艺术公园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博脉络。
古寺、古庙、古桥、古纤道、古海塘,浙东运河持续“焕新”。接下来,萧山将启动浙东运河游步道建设和古纤道修复两大工程,疏通全线,重塑水岸。据规划,游步道全长近40公里,沿线设置6个文化驿站。未来将充分释放其生态价值和优势,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发展为一条区域绿色走廊、生态美丽中轴,并通过水岸焕活、赋能,带动周边区块持续更新。
眼下,东巢南面的环西山慢生活街区正在规划编制阶段,将深挖文化资源,优化生态景观,完善基础设施,盘活存量空间,招引各类新兴产业,推动环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杭州“吴山+西湖+东河”组合的萧山版,“西山+湘湖+浙东运河”的文化巨制将进一步驱动萧山运河文脉的复兴。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汤海孺,五年前曾推动萧山火车西站区域列入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他看来,“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是最好的载体。萧山火车西站片区的重新崛起,传达了一种信号:大拆大建不是文化传承活化的方向,小规模、渐进式、功能更替、适应年轻人需求的城市更新,让文化赋能产业、激活空间,才是努力的方向。”的确,筑“巢”浙东运河,重燃城市烟火气,这是专属于它的文化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