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川:九秩风华 墨韵流芳

2025-07-14

杨济川,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会员。

朱熹诗 《春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记者 孙乐怡 实习生 毛艺陶

书法艺术,承载着中华文化千年流淌的深邃与厚重。在文脉悠长的中国书法名城杭州,“九秩风华”杨济川书法艺术展即将于8月初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将全面呈现艺术家杨济川的书法艺术历程与创作风貌,既有早年深耕力作,亦有近年笔墨新篇。近日,记者提前探营展厅,一幅幅笔精墨妙的作品映入眼帘,让人在墨香中沉醉,于笔画间回味。

沉心静气,笔砚春秋 “江南小楷王”的书法人生

193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杨济川,与书法相伴八十余载,毕生心血皆倾注于笔墨之间。他的作品遒劲如松,气韵生动似泉,尤其小楷造诣深厚,被誉为“江南小楷王”。

“我六岁入私塾开始学字,至今已有八十八个春秋。”受祖父影响,杨济川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忆起自己的学术之路时,他说,“在这漫长的人生中,不论寒冬腊月和炎热酷暑,不论环境如何变迁,我都没有中断过磨练笔头。持之以恒,临池不辍,这或许就是我楷书基本功扎实的原因。”

他的学书轨迹清晰而扎实:从大字描红入手,潜心练习楷书八法,继而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欧阳询的《九成宫》等经典碑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年时,他又涉猎隶书和行草,拓宽艺术边界。三十余年自我摸索后,跟随沈尹默、余任天、姜东舒等多位先生研习,遍临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赵孟頫、文徵明等历代名家之作。如同蜜蜂采百花而酿蜜,杨济川从先贤笔墨中不断汲取养分,在传承中走出自己的风格。

杨济川的女儿、绿城教育集团副总校长杨险峰,至今记得父亲练字时的专注:“他一拿起笔,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连喝水都顾不上。写小楷讲究一气呵成,常常写到忘了吃饭。小时候家里空间小,我和妹妹走路都得踮着脚,生怕惊扰了他。”

在轻薄如蝉翼的宣纸上,在浓淡相宜的墨韵中,杨济川以笔为刃、以墨为魂,一笔一画刻下的,是独属于他的书法印记,更是一段与笔墨相守的赤诚人生。

笔笔有致,字字聪慧 技艺与品性皆堪称榜样

杨济川的小楷,在书法界别具一格。从用笔上看,他下笔虽轻,但指力腕力十足。精到的用笔使得线条富有质感,虽纤细却挺拔有力,绝无飘浮之感。从结体上看,字字匀称,结构严谨,既遵循古法,又具时代新意。

如这次展览中的《岳阳楼记》,以金粉写成,笔意精妙,字体匀称,整体风格端正俊逸,每一笔都饱含深情;《唐柳宗元永州八记》,笔画清晰,布局匀称,笔力遒劲而不失细腻,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屈原赋离骚》,妙笔生花,气韵生动,书法的空灵隽雅之美跃然纸上,整幅作品既有古典韵味,又有个人风格的鲜明表达。

“点画精到,结体严谨,笔笔有致,字字聪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杨宇全,用这十六字精准概括了杨济川小楷书法的风格特点。在他看来,杨济川的学书之路对当下习书者极具启发:“他的作品多以传统名篇为内容,写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坚守正道、尊重传统,笔墨间满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先生用作品致敬经典,这本身就是给当代人树立的最好榜样。”

九秩高龄,笔耕不辍 恒久不变的热爱与敬畏

学习书法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研习小楷更是需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要想把字写好,必须严格做到十二个字:甘淡泊,守清贫,耐冷落,守寂寞。”这是余任天先生对他的谆谆教诲,也成了他数十年来的座右铭。

虽已至鲐背之年,他手中的笔却从未停歇。“他现在还在写,每天都写,生活里好像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字了。”杨险峰笑着说,“早饭后看会儿报纸、活动活动,午睡一醒就立刻坐到书桌前,书法早就融进他的生命里了,那是最纯粹的热爱。”

难能可贵的是,杨济川不仅书法技艺精湛,更始终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不为时风所扰,不为乱象所惑。他用笔墨为书法界注入正能量,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增添了持续向前的动力。这种对书法近乎虔诚的敬畏与热爱,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本身,其背后蕴藏着更深厚的家国情怀。外孙赴美留学前夕,杨济川写下一封家信,笔画行云流水,句句都是发自肺腑的恳切之言。信中,他叮嘱外孙“求学的目的是为了广博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不忘国耻,提高警惕,强军兴国,珍视和平”,更饱含深情地希望他“毕业后回国创业”“抱着这样的情怀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流露出他对晚辈的殷切期望,更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责任担当,而这也是他内心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墨香袅袅中,这场“九秩风华”展即将启幕,而杨济川与书法的故事,仍在笔锋流转间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