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阳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以整治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
整治强迫购物乱象,力度很重要,思路更重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很容易;“发生一起、发现一起;发生一起、处理一起”,很不容易。要真正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关键不在“零容忍”的态度,而在“零逃脱”的必然性。没有这样的必然性,10个里头只有1个被“发现”、被“处理”,而其他9个都逍遥法外,所谓“震慑力”也就流为空谈。回看这些年来,我们的法律法规对强迫购物等行为,严惩的力度一直在加大,相关整治行动一直在进行,然而强迫购物现象却如打不死的小强,原因在哪?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实现“强迫购物必受严惩”的必然性。
谁来“发现”?谁来“处理”?央视网日前报道,有游客通过短视频举报某海鲜餐厅宰客,318元团购套餐到店变成2297元。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经历,当地居民更直言这家店此前已多次因宰客被投诉,然后换个名字继续营业。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已将该餐厅查封,但此前这样多次宰客、换个“马甲”继续宰客的咄咄怪事,无疑让监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人们应该还记得央视去年曝光的某地“宰客一条龙”,当央视记者以游客身份向有关部门举报时,它们或者仅答复可以“协调退费”,或者强调“仅限于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调查处理”,或者建议打12345市长热线——那么打12345管用吗?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某工作人员对暗访记者称:“你说的这种产业链的问题,其实很早的时候,我自己个人都打过12345,没有用,12345给你回复,说会把情况转给相关部门阅知,仅此而已,没有给你任何的反馈。”看看,如果监管部门就这样“不发现”“不处理”,那么所谓“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又能“震慑”得了谁呢?
再好的制度,再有力的整治,最终都要靠基层监管部门去落实、去执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旅游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强迫购物等乱象,很大程度源于一些基层部门“懒作为”“不作为”,甚至不乏公职人员上了贼船、成为利益链上的一环。种种乱象的背后,还依稀可见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子,导致一些地方对于强迫购物下不了狠手、除不了根子。如果要说“零容忍”,首先要对这样的地方生态“零容忍”,对这些地方的主政者实行“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