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贝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 卢贤梅

扫一扫 看精彩视频
记者 朱晶晶 文
记者 王毅 摄影/视频
六月的骄阳炙烤着建德莲花镇,番茄大棚里已经热得有点待不住人。杭州贝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卢贤梅顾不得抹去额角的汗,利落地掐掉番茄枝蔓上的多余侧枝,确保营养供给到最需要的果实上。
她指尖翻飞,如同当年敲击键盘赶稿。“从前熬夜写的是新闻报道,现在‘掐头’掐的是懒枝!”她笑着打趣。
两年前,这位来自成都的媒体人还踩着高跟鞋出入高楼大厦,那时她的身份是记者。如今,她脚蹬解放鞋奔走在田间地头,凭着高品质绿色果蔬产品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将贝苗农业打造成了杭州唯一供港澳的蔬菜基地。
产品新:“别人追风口,我们种风口!”
“农业同样需要‘爆款思维’和‘芯片’级的育苗支撑,不能总在传统品种里打转。”卢贤梅点明了贝苗农业突破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核心策略,“别人追风口,我们种风口!”
去年,在她的基地孕育出来的榴莲蜜薯,是第一个爆款新品。这个漂洋过海而来的东南亚品种,皮薄肉厚,果肉呈现出榴莲肉一样黄中带绿的颜色,口感粉糯甘甜。尽管亩产相对传统红薯偏低,但其独一无二的口感与高颜值,让它身价倍增:内地收购价稳稳站在20元/公斤,而在澳门超市的货架上,零售价每公斤轻松突破60元大关,成为高端市场的宠儿。
“今年,另一个拳头产品是草莓番茄。它能瞬间唤醒食客记忆中‘小时候的番茄味儿’。”这是卢贤梅与浙江省农科院紧密合作的成果之一。
“一年一个新爆品”是贝苗的创新节奏。卢贤梅深知,爆款的背后是强大的研发和育苗体系作为“芯片”支撑。为此,她投资建设了现代化育苗中心,采用先进的穴盘育苗、环境精准调控技术,不仅为贝苗自身1300亩基地源源不断地提供健壮、无病害的优质种苗,更是周边乡镇“一村一品”计划的核心种源地。
技术新:“用中医思维种菜,让植物喝上‘中药汤’!”
“我们防治病虫害有一套‘中药方子’。”她笑着介绍。在浙江农林大学陆国权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下,贝苗农业正实践着一套独特的“中医农业”植保方法。
团队发现,藜麦秸秆含有天然生物碱,驱虫抑菌效果很好。把这些秸秆粉碎还田,或者做成生物制剂喷洒,就成了安全有效的“生物农药”。“等于给土地和作物喝了剂清热解毒的中药。”卢贤梅形象地比喻。有时,她们还会把泡桐叶子放在土壤湿润处,叶子散发的气味也能帮忙赶跑虫子。这些方法既绿色环保,也提升了蔬菜品质。
技术上的“新”还体现在精细管理上。田里布设着传感器,实时“盯”着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光照。这些数据传到水肥一体化系统,系统就像给每株植物挂上了“营养点滴”,精准地调配输送水分和肥料,啥时候该“喝”,该“喝”多少,一点都不浪费。
陆国权带来的不仅是具体方法,更是一种中医式的整体思路。“中医讲究整体调理,防治结合。”他说。团队的目标是改良土壤环境,让作物自己长得壮实,抵抗力强,再配合物理和生物手段防虫治病,减少对化学农药化肥的依赖。
服务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城市白领到田间地头的转型中,我深深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回顾两年多的创业历程,卢贤梅感慨万千。
创业维艰,资金是最大的槛。初期投入的1200多万元,是她个人积蓄和几位企业家朋友的支持。然而,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很快就见了底,“最困难时账上只剩30万元,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对当时的困境,卢贤梅至今心有余悸。
在莲花镇政府的牵线下, 工行杭州建德支行迅速上门与卢贤梅对接,在详细了解贝苗农业的经营情况和征信资质后,3天内即完成贷款审批,以信用贷款方式,将200余万元“种植e贷”发放到账,资金危机得以顺利解除。
“真没想到工行还做我们乡村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效率这么高,利率还这么优惠。”卢贤梅对工行“雪中送炭”式的金融服务赞不绝口。
除了金融支持,还有地方政府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2023年,在贝苗落地之初,莲花镇政府通过镇属平台公司——戴农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不仅高效完成了1300亩土地的集中流转,更承担了水泵站、大型抽水设备、冷链冷藏车、标准厂房等重资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这相当于政府帮我扛起了最重的担子,让我能轻装上阵,几乎没有缓冲期,项目就顺利跑起来了。”卢贤梅说。这种“村集体+公司+农户+政府”的模式,极大降低了新农人的创业门槛和风险。
如今,卢贤梅的千余亩现代化农业基地俨然已成新安江畔的“蔬菜王国”,去年两个月时间共销往港澳8吨蔬菜,出口货值达30万元,跻身全省四大蔬菜出口基地;同时,基地也和世纪联华、三江超市等连锁商超以及杭州勾庄、衢州新农都等大型批发市场达成合作,与中国邮政达成线上合作,不断拓宽内地的销售渠道,今年前5个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从曾经的媒体人,到现在的“新农人”,卢贤梅以她的“华丽转身”,为年轻人追逐梦想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图景。
对话
Q:“脱下高跟鞋、穿上解放鞋”这两年,个人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A:最大的改变就是身上的“班味”没了。在村里每天晚上八九点睡觉,早上四五点起床去田间地头走一走,看着一株株长势喜人的菜苗果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一样。这两年,之前一直困扰我的鼻炎、膝关节积液都好了。
Q:您还记得,当初接到第一笔订单时有着怎样的故事吗?
A:第一个订单是给超市供应小青菜,卖了4000元左右。当看到我们的蔬菜顺利送达超市摆上货架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不仅是我们贝苗农业迈出的重要一步,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在农业领域走下去。
Q:您办公间有块牌子写着“我们的梦想”,具体如何实现呢?
A:我提供优质种苗、订单保障、技术指导,周边小种植户可以加入我的“共富链”。农户按照我的标准种植指定品种,我负责保底收购,这样有效解决了散户“销售难”问题。同时,根据不同村的特点发展“一村一品”,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户们获得更高的收益,实现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