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充电宝安全需要多方发力

2025-07-03

本报评论员 王俊勇

近日,充电宝的安全性引发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从6月28日起,旅客不能随身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举措,不过,很多旅客被这一新规弄得措手不及。

今年以来,多趟航班上都发生过充电宝自燃的意外事件,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但充电宝的安全性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航局及时出台新规,对旅客携带充电宝登机进行规范,这是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旅客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这样的措施不容置疑,必须不折不扣执行。

不过,禁止将不符合条件的充电宝带上境内航班,也给不少旅客增加了负担。例如,在广州白云机场,寄存充电宝的费用是每天20元,有旅客认为价格太贵。又如,有的旅客想从机场把充电宝寄回家,但快递公司以质量不合格为由拒收,旅客只好丢弃。

值得一提的是,充电宝被强制纳入3C认证目录是在2024年8月。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这之前购买的充电宝,很可能没有3C标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充电宝的质量都不合格。消费者携带充电宝登机,必须严格遵守民航局的规定,不过,消费者的合理需求,也应得到重视。从这个角度看,各大机场不妨为旅客提供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充电宝寄存、寄递服务,避免将充电宝“一丢了之”,尽量减轻旅客的经济负担。

更进一步看,确保充电宝的使用安全,并不仅仅只是在飞机上。现在,大家在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会使用充电宝,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在平时能不能使用?这也需要权威部门拿出科学合理的说法。

要让充电宝用得安全,还需要多方发力。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应当对照最新的质量安全标准,主动召回存在隐患的产品。对于较早生产、质量合格但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不妨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进行置换,合理有序回收旧产品,逐步进行安全替代。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要严把关口,强化对3C认证等质量体系的监管,确保新生产的充电宝符合安全标准。

小小的一个充电宝,怎么用才安全,这也是对社会治理精细度的检视。质量管理标准要及时跟上新技术的发展,监管部门守好安全防线,同时给予公众明确的使用指引,尽量减少消费者为确保公共安全而付出的成本,这样才能让充电宝等新产品用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