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看视频

美国佛罗里达的客户从熊伟平公司订购的凉亭。
记者 庄郑悦 文
记者 步恩撒 徐林军 徐晟哲 摄影/视频
飓风过后的美国佛罗里达,一片狼藉,一座灰蓝色顶棚的铝合金凉亭却安然屹立——这座由杭州临平企业制造的户外电动凉亭,经受住了极端天气的严酷考验。
正是凭借这份过硬的品质,杭州为家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大受欢迎,去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其中,美国市场占了六成,欧洲贡献四分之一,剩下的则来自澳洲和中东。公司创始人熊伟平手机里那张记录着凉亭在飓风后独自成为风景的照片,背后连接的是一个充满韧性与创新的中国制造故事。
凉亭里的“黑科技”
凉亭市场,东南亚工厂是中国的有力竞争者。但熊伟平深知其局限:他们能提供主体结构,却干不了那些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节。以凉亭立柱的双槽设计为例,去年佛罗里达遭遇强飓风,不少建筑“受伤”,但熊伟平公司的凉亭却屹立不倒,奥秘在于其周全的设计——防风设计、雪载测试、水电分离系统一个都不少。这些细节是质量的保障,也是客户安心的选择。
早在几年前,他就在品质这道关卡上死磕。他发现,美国客户买凉亭,那些分开放的零件,自己组装,常常一不小心就搞错了,有的线接错,有的零件装反。于是,他带领团队引入了公母插头设计,一根线只能插入一个特定的接口,就像配对般错不了。不仅如此,从电机系统的安装位置,到排水管道的走向,再到水电分离的具体实现,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
为了把产品做到极致,他带领团队废寝忘食,多次走访客户,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条条记下,不断打磨产品。从设计到测试,从反馈到改进,每一个环节都像是给产品注入了灵魂,让它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
在选材上,熊伟平近乎偏执。凉亭骨架的铝合金,他坚持选用优质型号,厚度也高于行业标准。这份坚持代价不菲。初创期订单量小,难以压低供应链价格,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但熊伟平选择了坚守。“那几年确实难熬,几乎是在赔本赚吆喝。”他坦言。随着口碑积累和订单增长,供应链成本终于下降,利润空间才逐渐显现。这些年,他观察凉亭市场,发现不少产品外观华丽,但内在结构强度不足,难以承受真实环境考验,“看上去很好,其实不‘实在’”。
而对于熊伟平来说,从4年前产品出海伊始,他就摒弃了低价竞争的老路,坚定选择品牌化、价值化路线,着力在技术上构筑“护城河”。竞争太激烈,熊伟平一度想过放弃,但他最后仍然拿下了订单。因为客户告诉他,他们团队的服务是最好最专业的,这让他放心。
富人区里的商机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熊伟平更关注“机遇”。当不少同行因美国市场的挑战转而开拓欧洲时,他选择加码美国。“我不想把美国市场‘让’出去。”熊伟平语气坚定,他判断此刻正是抢占份额的关键窗口期。
去年9月的美国考察,熊伟平特意深入多个典型富人住宅区。他观察到一个显著现象:这些拥有宽敞庭院的家庭,电动凉亭的普及率却异常低。在他看来,这并非需求不足,而是潜在的市场尚未被充分唤醒。因此,他们的电动凉亭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各种功能。
2023年初,熊伟平定下了一个被团队称为“疯狂”的目标:年销售额要从1000万元猛增至3000万元。巨大的压力随之而来,他常常失眠,两鬓的白发悄然增多,“那段时间,白头发比我爸都多了。”他苦笑着回忆。但在团队面前,他始终展现着笃定。“我们要做出让世界认可的品牌。”他激励大家,“目标不只是赚钱,是让‘中国智造’站上更高的舞台。”
市场的反馈验证了他的判断。2023年,电动凉亭销售额成功突破3000万元;2024年,乘势而上,销售额更是激增3倍多,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亿元。而自己的企业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稳住,在熊伟平看来,除了过硬的品质,还依靠的是产品的差异化和服务的专业度。
“国外客户最关心的是这两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体感。”熊伟平介绍,从事外贸行业以来,很多人跟他说过,国外来的订单只要双方接触且印象好了之后,客户其实不愿意尝试太多供应商来供货,所以在这两方面做到位很重要。
熊伟平的公司在美国有一个品牌,名为“Sweet Home”,意即甜蜜的家。针对凉亭产品,“Sweet Home”为客户打造了许多使用场景,“比如客户会把凉亭买回去做健身房,做小孩的儿童户外游乐场,还包括很多户外聚会等。”熊伟平说,“在凉亭场景下,我们做的更多的事情,就是帮助客户把家变成他想要且真正能得到的样子,这也是‘甜蜜的家’的意义所在。”
另外,他和团队在满足客户定制需求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做了很多对于买家的设计需求、定制需求等的微调,比如怎样提升整体的完美性、怎样做好产品更新等等,最终使我的业务团队、生产团队比别人更专业。”
“现在美国的中小买家越来越依赖中国工厂。”他分析道,“根本原因是中国供应链无可比拟的综合能力——响应速度、技术整合、成本控制。”本地及东南亚的替代供应商,最终在核心技术和综合方案上仍显不足。“中国的凉亭,赢在技术深度、场景适配和品牌认知的整体价值上。”熊伟平总结,“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正在加速转型,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用创新定义行业规则,用品牌重塑全球认知。”
面对美国客户,如今的熊伟平底气更足了。现在,他不仅推动团队全面梳理美国现有客户,深度挖掘潜在的新需求,还计划在美国市场增加至少10%的营销推广投入。“未来一段时间,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外贸商家的黄金期。”他信心十足地展望,“我们要用中国制造的‘价值性价比’,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记者手记】
中国制造的韧性
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路上,熊伟平的故事就像一个生动的例子。他坚守对产品价值的追求,以品质为根本,不断用技术创新加固优势。在策略上,他会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当机会来临时,果断加大投入,比如挖掘富人住宅区的市场潜力。
这种“以价值为根本、灵活应对变化”的思路,正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的韧性。当其他企业因不确定性收缩战线时,他凭创新和勇气拓展市场;当市场被低价竞争冲击时,他用技术壁垒重新定义竞争规则。从佛罗里达到世界各地,中国制造的未来,或许就在这“坚守与灵活”的平衡中——坚守的是对优质产品和长期价值的执着,而灵活调整的,则是应对未知的策略和开拓多元市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