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色场馆:中共临平历史馆
■ 红色物件:缪敏写给程全昭的信
■ 小贴士:中共临平历史馆位于杭州市临平区南苑街道水景公园东南侧,是展示临平大地上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历程的重要场所。
■ 小链接:程全昭是方志敏狱中文稿的主要传递者之一。1935年,18岁的程全昭应男友高家骏之邀,瞒着家人从杭州赶到南昌又赶赴上海,送出方志敏的部分文稿和写给宋庆龄、鲁迅、邹韬奋等人的信。这些文稿最后辗转交到党组织,得以见诸后世。
红色故事
隐秘的信使
1935年12月,方志敏牺牲前在狱中所写的文稿被刊登在巴黎《救国时报》上。这不禁让人好奇:是谁不顾生命危险,将烈士的文稿送出监狱?原来,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仅有国民党“元老”胡逸民,还有一对年轻的恋人:高家骏和程全昭。
高家骏当时是看守所的文书,经常有机会接触方志敏,慢慢地被方志敏所感化。在高家骏的委托下,程全昭从杭州赶到南昌取得信件,后又化名“李贞”将信件护送到上海。之后,信件辗转多次,最终到达了安全的地方。
此后,程全昭从未向他人提起过送信的事情。直至1958年,方志敏的遗孀缪敏才从凌凤梧处打听到高、程两人的情况。缪敏便给程全昭写了一封信,对她当年为方志敏传送信件行为表达了赞扬和感激,并随信寄上钱和粮票。
一点感悟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这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文稿传递。看守所文书高家骏被方志敏的革命理想所感召,不惜突破身份桎梏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传信,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信仰对个体的强大感召力,更印证了进步思想在压迫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力。
这些隐秘行动的历史价值,远超简单的信息传递。方志敏文稿最终得以在巴黎《救国时报》刊出,意味着革命思想突破当时的舆论封锁,在国际舞台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声音,为凝聚进步力量、争取国际支持提供了关键助力。而程全昭此后长达二十余年的缄默,将个人功绩隐入历史尘埃,既彰显了革命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也折射出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在当代语境下,这段尘封的往事提醒我们,任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无数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仅是革命历史的重要注脚,更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提供了生动教材。唯有铭记这些无名英雄的付出,方能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新的征程中赓续精神血脉。
(首席记者 郑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