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楼蕲
眼下,浙江迎来杨梅销售旺季。作为我省种植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的水果,2025年全省杨梅种植面积130万亩,总产量预计可达74万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杨梅鲜果销售期只有20天左右。如何从20天跨越到更长的期限?这道“加法题”,浙江做了很多实践和探索。
一个棚:采摘期从20天延长至60天
走进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万梅谷家庭农场,连片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大棚内,成熟的杨梅红里透紫、果香扑鼻。该农场负责人表示,大棚杨梅早在5月初就上市了。
这样的大棚杨梅在慈溪、仙居、兰溪等杨梅主产区并不罕见。近年来,浙江坚持品种、设施、技术协同发力,将杨梅成熟上市期从原来集中在6月中下旬向前提早至5月上旬、向后延迟至7月下旬,集中采摘期从20天延长至60天。
拥有数字化优势的浙江,在杨梅主产区建设杨梅农事服务中心,支持建设产地预冷、分选包装、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延长杨梅安全储运时间及货架期。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坚持“稳面积、优结构、提质量、促增收”,发挥杨梅品种、科技和资本优势,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到2027年实现杨梅亩产值、一产产值、综合产值“三个翻番”,并建成杨梅数字基地50家以上、未来农场10家以上。
一条链:打造“浙江杨梅·品甲天下”新名片
这几天,在兰溪的多个杨梅基地,农户们正顶着露水在深夜采摘杨梅。“在我们这里,鲜食杨梅是一产,酿酒是二产,去游埠古镇品酒是三产。”兰溪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兰溪杨梅酒年加工量超过5700吨,产值达3亿元,杨梅全产业链价值超过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0%以上。
近年来,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大杨梅产业支持力度。兰溪市整合9亿元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资金,加快杨梅品种引选、大棚设施建设及设备更新、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等;仙居县统筹区域协调资金4.5亿元、拉动投资超8.7亿元,建设杨梅共富产业园,扶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提升。
省农技推广中心水果专家表示,将深挖杨梅农遗文化资源,开发一批杨梅果旅融合线路,打造具有鲜明杨梅文化标识的原创IP。同时,推动杨梅主产县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品牌矩阵。
“接下来,我省将打造‘浙江杨梅·品甲天下’的新名片。”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瓶酒:3个月卖出150万瓶
近日,慈溪杜泊农庄庄主宓国良向来客热情介绍自家酿造的杨梅酒。“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杨梅,配上品质较好的高粱酒,一年能卖七八千瓶。”宓国良说。
除了像宓国良这样的农庄,还有很多企业加入开发杨梅酒的行列。余姚的浙江舜祥酒业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四明虹”杨梅酒,短短3个月就卖出了150万瓶,并在2024浙江农博会上摘下优质奖。
去年,浙江出台《杨梅酒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计划》,发布首期浙江杨梅(杨梅酒)产业重点研发课题需求清单和融资方案,推动杨梅酒产业提质扩量。预计到2027年,杨梅酒产量、产值分别达到2.5万吨、18亿元,真正实现“产一季,卖全年”。
目前,全省涉及杨梅酒生产的加工企业共有近60家,年消化鲜果近10万吨,但仍存在企业数量少、竞争力不强、原料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对此,浙江正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特色中小企业为梯队的杨梅酒企业矩阵,省级重点培育10家杨梅酒生产企业,每个杨梅主产县培育1家以上规模化杨梅酒加工企业;重点培育浙东、浙中、浙南三大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打造中高海拔山地杨梅阶梯种植基地20万亩,到2027年全省万亩以上杨梅主产县保持在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