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变量
今年以来,杭州、北京等地相继上线成果转化大模型,让“AI+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热门话题。AI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究竟是噱头,还是已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它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不可否认,AI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已初显身手。以杭州“智者”大模型为例,其成果池超80万项,通过AI分析专利、论文等数据,实现成果评价智能化,快速筛选高价值成果;从被动征集转向主动分析,预测企业潜在需求;利用跨领域知识图谱,助力专业领域的供需精准对接。还有北京“转果果”,以精准匹配为核心,整合五大资源库,依托AI算法深度解析多维度信息,提升对接效率与转化成功率。
这些正是传统成果转化模式中最耗时的痛点。实践表明,AI能处理海量数据,挖掘潜在价值,突破信息不对称瓶颈,为成果转化提速。
但同时,AI能替代技术经纪人完成海量数据挖掘、初步项目筛选、匹配度量化评估等“硬性”工作,却难以复制人类在成果转化中的核心柔性能力。技术经纪人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能深入理解成果技术细节,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处理成果转化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和人际关系。比如在技术评估环节,AI可提供数据参考,但最终判断成果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仍需技术经纪人综合考量多方因素。
未来,AI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超级助手”,而非“替代者”。AI将在数据处理、智能匹配、趋势预测等领域为技术经纪人提供强大支持,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开展工作。而技术经纪人则需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跑腿者”转向“策略师”,在AI提供的基础上,专注于深度对接与商业化落地。二者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更高维度上深度融合,攻克成果转化这一世界性难题。
AI时代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变革和政策支持的多维协同。把握AI赋能的历史机遇,将有效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主持人:傅凌波
AI嘉宾:豆包、DeepSeek、通义千问
主持人:打开网页,输入某一家企业的名称,大模型开始自动分析企业的业务方向、潜在的技术需求,并自动匹配来自科研院所的最新成果……这是全国首个成果转化领域的AI大模型——杭州“智者”大模型。
今年以来, “AI+科技成果转化”持续走热。除了杭州“智者”,北京“转果果”、广州“产研链”、武汉“理工知链”、大连理工大学“大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成果转化AI平台密集上线。同时,越来越多的技术经纪人利用AI开展技术评估、需求挖掘、供需对接和概念验证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工作。
传统模式下,技术经纪人需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人工摸排企业需求、筛选海量成果,效率低且匹配率不高。面对成果转化这项世界性难题,AI可以带来哪些变革?从业者又该如何处理和AI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AI开始对话。
你好,豆包!科技成果如何实现转化,真正走向市场,一直是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核心难题,也是当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点。今年,杭州等城市纷纷上线成果转化AI平台。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请写一则500字左右、观点鲜明的短评,给出专业分析,并给人以启发。
主持人:AI大模型跑完供需匹配的“第一棒”,技术经纪人接手更高阶、更细腻的工作……当记者向豆包( )、DeepSeek( )、通义千问( )等AI平台输出指令和问题后,它们都精准抓住了成果转化当前的核心痛点,理性分析了AI和技术经纪人在成果转化链条中各自的角色和功能。
这篇评论,由记者发现并整理各地新闻线索,作为“价值挖掘者”,记者通过背景素材积累和专业解读,与多个大模型平台进行沟通和探讨,由大模型进行“深度思考”和专业点评,最终人机协同合作完成。短评立场清晰、观点鲜明,表述有力度、有深度、有思想。
正如AI所说,从工具到伙伴,AI的终极价值在于成为技术经纪人的“超级助手”,而非试图取代其核心职能。无论是技术经纪人还是记者,都需要拥抱AI带来的效率革命,同时坚守人类独有的判断力与协作能力。未来的成果转化赛道,必然是“人机协同”的竞技场——AI解放重复劳动,人类专注创造性任务,二者合力才能跨越“死亡之谷”,推动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