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朱晶晶
AI嘉宾:DeepSeek、腾讯元宝、通义千问
主持人:清晨,被AI音箱用轻柔的音乐唤醒,健康手环已同步了整夜的睡眠数据;行动不便的老人借助外骨骼机器人,重新体验到独立行走的尊严;厨房里,智能破壁机器人根据全家人的健康指标,自动配比食材,烹制出营养均衡的早餐;通勤路上,导航App基于实时交通大数据,规划出最优路线……这一幕幕,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越来越多普通家庭正在经历的生活日常。
然而,过度依赖AI的便利,是否会导致人类基本生活技能的退化,如基础烹饪、方向辨识、深度思考、面对面社交?在解放体力和脑力的同时,如何守护人的主体性、创造力和情感连接的价值?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灵魂拷问。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分别与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元宝等AI平台展开对话,深入地了解AI平台对“AI融入生活”这一话题的理解。
腾讯元宝,你好!当下,在我们津津乐道于AI在工厂车间、金融交易、医疗诊断中的颠覆性力量时,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中,这是一场关于“如何生活”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并非仅仅是炫目的科技奇观,而是对消费逻辑、价值创造乃至人本身存在方式的深刻重塑。随着AI深度融入生活,我们在享受便利、高效的同时,对隐私安全、就业结构调整、情感替代等方面也产生了担忧。
请你深入思考一下,未来,如何让AI更好地服务我们,AI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请你写一则观点鲜明、有深度、够全面的短评文章,提一些可操作的、实际一点的观点和建议,500字左右。
效率之上,更需温度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图景。从清晨被智能闹钟唤醒,到深夜由语音助手关灯,AI已悄然编织进日常的每个缝隙。这场变革的吊诡之处在于:我们越是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越需要警惕效率崇拜对生活本真的侵蚀。让AI真正服务于美好生活,关键在于找回技术发展中失落的人文温度。
当下AI应用的最大困境,是工具理性对生活丰富性的消解。算法推荐让我们困在信息茧房,外卖系统将骑手变成数据链条上的齿轮,智能家居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窥探着隐私。这种异化现象提醒我们:当技术发展脱离人文价值的指引,效率的提升反而可能造成生活的贫瘠。破解之道在于重构AI的设计逻辑——医疗诊断系统需要保留医患沟通的情感空间,教育机器人应当培养而非替代思考能力,智能推荐算法要主动为用户打开认知边界而非加固信息壁垒。
实现这种人本主义的技术转型,需要制度与个人的双重努力。在制度层面,应当建立算法透明机制,让关键领域的AI决策可追溯、可质疑;在就业市场,要推动“人机协作”模式,将技术革新转化为职业升级的契机而非威胁。对个体而言,既要善用AI提升效率,更要保持对技术的清醒认知:定期关闭算法推荐以保持思维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坚守人类主导权,让技术真正成为拓展可能性的工具而非定义生活的标尺。
AI时代的终极命题,是如何在技术进步中守护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当我们能在数据洪流中守护隐私的边界,在人机互动中保留情感的厚度,在效率至上时代珍视思考的深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助力而非主宰。这或许正是AI时代最珍贵的生活智慧:让机器保持机器的理性,让人回归人的温度。
主持人:记者同时在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元宝三个平台输入相同的指令和问题后,综合来看腾讯元宝这篇短评整体上达到了更高的水准,它抓住了AI时代“效率与人文”的核心矛盾,立场清晰,观点鲜明,文章遵循“现象-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链条,在短短500字篇幅内较完整地表达了核心思想,表述有力度、有深度。记者的文章标题也是借鉴了腾讯元宝的原标题《AI时代的生活哲学:效率之上,更需温度》。综合来看,AI平台在凝练观点、结构完整度、标题拟取等方面可以成为记者“有力的小助手”。
AI对日常生活的深度改造已成不可逆的洪流,其释放的经济活力与生活便利值得拥抱。然而,要让这场“生活经济学”变革真正惠及所有人,并导向更美好的未来,需要多方智慧的共同引导。
产业界在追求创新与利润的同时,必须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透明与公平性置于产品设计的核心;监管者需要以前瞻性和适应性,构建既能鼓励创新又能有效管控风险的法规框架。而对于每一个身处这场变革中的个体来说,在欣然享受AI带来的便捷与新奇体验时,更需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与主动的选择权,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与风险,审慎授权,并努力在“人机共生”中维护自身的主体性和核心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