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万花筒”

2025-06-06

《吃的中国史》 张良仁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伯克利的魔山》 许知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雷米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距今约一万年前,在先民精心选择的第一粒种子落地之时,食物里的中国史,便由此开始了。”《吃的中国史》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

张良仁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近年来,张良仁还致力于以通俗生动的形式普及饮食文化知识。

张良仁介绍,在上一次冰期以来的漫长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不断驯化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和动物,从世界各地引进各类农作物、家畜、蔬菜和水果,食物种类从而不断丰富;改进耕作、施肥和育种技术,食物产量得以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祖先不断提升食物加工和烹饪技术,研发美味佳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美食遗产。

张良仁认为,从事饮食史研究,绝对不可以忽视考古资料。虽然饮食遗物大多为有机物,难以抵抗时间的流逝,但类似长沙马王堆汉墓那样保存完好的墓葬在湖南、湖北、江苏、新疆等地已经发现了不少,它们出土了酒和食物的实体材料(如点心、饺子、面条和茶叶)以及记载食物的遣策;动物骨骼、碳化种子和植硅石在考古发掘中出土得更为普遍;现在的科技如碳氮同位素也可以让我们通过人骨了解先民的食谱。此外,先民饮食所用的各类陶瓷器具和砖石上的古代庖厨图像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食物并非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它的生产、加工、消费和流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他说,食物的变革为历史前行提供着动力,也因此成为历史真切的见证。

《伯克利的魔山》这本书记录的是作家许知远自己的声音:阅读,游荡,穿梭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观察体验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伴随着永不停息的自我分析的冲动。书中所集纳的文章诚实记录了一位写作者十八年来的精神历程:他如何游荡世界,如何理解时代,如何认识他人,如何以今日之我更新昨日之我。

本书收入了35座城市的54个片段。在伯克利寻访米沃什的魔山,在鹿儿岛遥想一位浪漫的失败者,在东京萌生海外开书店的念头,在纽约对话作曲家坂本龙一、作家诺曼·马内阿,在旧金山书店发现梁启超,在新加坡采访历史学家王赓武……

本书也是一部个人的阅读史。《李普曼传》《米沃什词典》《黄金时代》《金与铁》《佩拉宫的午夜》《另一片天空下》《音乐即自由》……这些他读过的书也都留在了他写的书中。

“《伯克利的魔山》是这个未遂之梦的新注解。它收录了过去几年中,我在世界各地蜻蜓点水式的记忆……”许知远在序言中诚实解释,它也是以“游荡集”为名的系列作品的第一本。“我暗暗期待,每隔两三年,能推出一本新记录。假以时日,它们也将构成一个妙趣横生、带着我的情绪印记的世界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