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鸿 通讯员 杨雨洁)日前,教育部发布两条新规助力AI时代中小学教育。各地中小学校老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昨日,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拉开序幕,来自全省各地的教研室负责人、中小学校校长代表、省数字化教研实验区联系人、省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项目学校代表齐聚杭州滨江,以“人工智能赋能教与研的变革”为主题展开研讨。
为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浙江确定了50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项目参与学校,其中包括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杭州市滨和小学、杭州学军中学等6所杭州学校,未来这些学校将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好三年实施规划,积极开展探索实践。研讨会上,10所中小学校代表上台领取项目证书。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已基本覆盖浙江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在2022年新课标发布后,省教研室邀请专家组成编写团队研发了1-9年级全学段信息科技新教材与教师教学指南,同时将人工智能作为高中生必修的基础内容。
实践探索离不开日常教育教学。“辅助日常备课,丰富学习场景,增强协同交互……”现场,大屏上三个数字人悉数登场,介绍此次研讨会的成果之一——《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教学与教研的建议》。9条建议从教师备课、学习场景、作业管理、教学评价、校验方式等方面,锚定了以“智”促教、以“智”辅学、以“智”助研的发展方向,让更多中小学校教师更好地拥抱和利用人工智能。
此次研讨会持续两天,今天与会人员将聚焦人工智能,帮助教师突破经验局限、重塑教学路径,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现场,江南实验学校老师周建国将作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课例展示,带领教师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展示的是一节数学课,课程内容是几何体的复习,老师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查漏补缺及深度复习。”周老师介绍,短短一节课,前期参与备课的老师有20多人,大家一起对整个课程进行反复打磨和研讨。
此外,来自湖州市月河小学的美术老师将带领学生开启一场深度学科实践,让学生在AI的帮助下完成一份创意手稿,体验当设计师。“艺术不仅是画画,还包含设计和审美能力,这也是今后美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需尝试突破的一个方向。”省教研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美术学科与AI的深度碰撞,给教学带来挑战,因为学生正经历一场从技能获得到素养形成的转型。“通过人工智能,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方式、加速学生的思维转化和生成。”
从区域实践到学校探索、从课堂示范到专家引领,浙江各地正不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地,为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浙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