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履职实干笃行 担当作为再启新程

2025-05-20

(上接第1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地方立法探索性功能,加快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创制性、先行性立法。全国首部数字贸易促进条例入选“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成为全国第二部、设区市第一部相关领域地方性法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以法治之力保障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

聚焦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立法。“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之都建设作了精心的制度设计。”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说。作为杭州“两城一都”城市定位的主干性法规之一,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草案将提请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为加快构建完善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法规体系落下重要一笔。

“青年喜欢怎样的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提出支持青年就业创业、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搭建青年建功平台等务实举措,推动杭州成为青年发展之城、向往之地。

杭州之美,既在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也在于独特的城市气质。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将《梦想天堂》设立为杭州市市歌,以音乐提升城市影响力,凝聚市民向心力和归属感。

市人大常委会在构建杭州特色“数字监督”的基础上,发布“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监督评价规范,作为全国首个人大数字化监督法治政府建设的地方标准,相关创新实践入选中国社科院法治蓝皮书、获评第七届“法治政府奖”。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以联组会议形式审议医疗保障工作情况报告,先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健康城市建设情况、慈善促富工作情况等报告,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对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环境保护等重点热点问题实行跟踪监督、持续监督,首次对“一府一委两院”及有关部门反馈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进一步形成人大监督工作闭环,让人大监督更加有力有效。

常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使命,市人大常委会以地方立法新亮点、硬核监督新成果、决定权“短平快”效应,为促发展、保善治贡献人大力量。

与人民同行

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实践

“履职8年了,这种形式还是第一次见。”在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参加首场“局长·代表面对面”建议办理协商会的市人大代表宋亚琴说。市人大代表和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坐在一起,围绕《关于提高养老机构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进行交流。

全新的议事机制,让参与的人大代表印象深刻。“以前代表建议办理,大多由一两个办理部门负责回复对接。现在把所有和养老有关的部门都聚到一块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讨解决办法,破解养老难题的思路更全面、也更加透彻。”宋亚琴感触颇深。

构建以“市长·代表面对面”“局长·代表面对面”等为主要载体的协商议事机制,是扩大代表和群众参与常委会工作的创新举措。2024年共举办协商议事活动61场次,有力推动代表有用之言转化为有益之事。

市人大常委会深化“两个密切联系”,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图景更加清晰可触。

基层立法联系点持续发挥立法民意直通车作用,广泛吸纳民意、汇聚民智,收集立法意见建议近3000条,线上参与“老百姓最希望立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投票超过17万人次。代表联络站(点)还与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共享法庭、共联检察、综合治理平台等融合贯通,代表联络体系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广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双岗建功”主题活动,深入践行“两去两回”“当好两员”工作,落实好“四项清单”工作机制,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共收集意见建议2.8万余条,为缩小“三大差距”、优化营商环境等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提供有效助力。

实干筑新篇,奋楫正当时。站在新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紧贴群众殷切期盼,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为“经济大市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头雁”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