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语新声,“润”染童心

——杭州市求知小学美育课程长驻常新

2025-05-19

求知小学书记、校长 崔建军

记者 孙乐怡 通讯员 汤艺旋

走进杭州市求知小学,宽敞整洁的校园,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交融共生。教学楼墙面悬挂着学生们制作的丝绸扎染作品,操场边的“片庐”作为校园博物馆静静伫立,宛如一座文化小殿堂,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近年来,学校在“美育即心育”的理念指引下,持续推进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将艺术教育深植于日常教学之中,特别是在非遗美育领域不断探索与拓展,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生动窗口。

“美育是五育之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求知小学书记、校长崔建军在采访中表示。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他积极推动美育在校园内的深度融合。学校副书记、副校长赵士华更是“锦灰堆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坚持把美育渗透到每一堂课中,比如语文课上用诗词体会语言之美,数学课上通过图形领悟对称之美;我们还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开展多样的艺术节活动,打造艺术化校园环境,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处处创造美。”

非遗课程传承经典,扎根校园生长

求知小学的非遗美育课程早早起步,步步扎实,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最早开设的丝绸扎染课程,学生在老师陈昌平和朱咪咪指导下,从扎结到染色、晾晒,一步步亲手操作,体会色彩变化的乐趣与成品呈现的惊喜;锦灰堆拓则更具创意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赵士华和老师潘燕妮的带领下,通过“湿纸”“覆纸”“拓印”“叠拓”“揭拓”等步骤,创造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作品,在实践中体会历史与艺术之美。

这些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还特别建设了丝绸扎染馆,将非遗课程与语文、科技、劳动、历史等学科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课程融美”。

“古瓷新语”增底蕴,

非遗课堂在“补绘”中升级

求知小学的“古瓷新语”是杭州市义务教育精品课程,该课程以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为背景,融合想象力培养与艺术表达训练,为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瓷纹补绘”课前,孩子们一改日常装束,统一换上汉服,踏入教室仿佛穿越时空。课桌上摆放着古青花瓷标本,每片形状各异,残纹隐约。赵士华带领学生们赏析古青花瓷的历史演变与纹样风格,让学生们自由挑选瓷片,仔细观察纹样内容、结构细节、青花层次,并通过想象为其“补绘”出完整图案。

“我觉得这块应该是梅花纹。”“这块像荷叶。”课堂上,孩子们讨论热烈、神情专注,将想象的图案描绘在纸上,再移绘到陶瓷盏和盘子中。最后,所有作品经过学校的电窑烧制,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人纪念品。这种融合动手实践、历史文化与创意思维的课程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兴趣,也让他们在一次次“补绘”中学会珍惜历史、尊重工艺、释放想象。

片庐承载文化厚度,美育在“看见”中延伸

除了生动的课程,求知小学还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育空间——“片庐”,这个由赵士华筹划,并建成的校园博物馆,成了学生课前课后的“灵感站”,也被称赞为拱墅区教育局的“文化会客室”。“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者,更是校园生活中的主动发现者。”赵士华介绍。片庐中陈列着史前文明到民国各窑口的古陶瓷标本、金石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有故事。这里既是课程实践的延伸空间,也是学生们自主探究的天地。很多孩子在这里对传统技艺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虽然还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博物馆’标准,但已经有许多外校团队慕名而来参观交流。”崔建军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两大非遗课程项目,开发更多有趣的课程;同时顺应数字化趋势,开发线上美育展览与互动平台,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参与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我们希望孩子能带着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力走向未来,让美育真正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底色。”崔建军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