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采摘枇杷。

无人机配送枇杷。
记者 沈晓颜 通讯员 潘江伟 林晔 文
通讯员 姚海翔 摄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眼下正值枇杷上市时节,在德清枇杷主产区——雷甸镇杨墩村,满眼金黄,果农们忙着采摘、挑选、打包、销售。
杨墩村种植枇杷历史悠久,起于隋而盛于唐,已有1400多年历史。雷甸“杨墩枇杷”在唐武德年间就成为“贡品”。
5月16日,2025第二十届雷甸“杨墩枇杷”产业共富市集在杨墩村举行。通过品质提升、节会为媒、品牌为引等“组合拳”,雷甸镇将这颗“千年金果”打造成带动一方产业兴旺、农村增收、农旅融合的致富果。
3天热销1000公斤 雷甸“杨墩枇杷”沪上受热捧
雷甸镇与杭州临平区塘栖镇隔大运河南北相望,两地都是浙北枇杷的主产区。因古时“杨墩枇杷”都运到塘栖镇售卖,故有“天下枇杷数塘栖,塘栖枇杷产杨墩”的佳话。今年,雷甸镇的果农们用上了政府统一设计的新包装——“杨墩枇杷,一颗甜了千年的枇杷”,既彰显历史底蕴,又令人心生向往。
作为长三角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时令果品盛会,雷甸“杨墩枇杷”产业共富市集现场打造了“产加销游”全产业链体验场景。游客既能品尝现摘的“软条”“大红袍”等本土良种鲜果,也能体验枇杷果干、茶饮等深加工产品,还可以驻足观看毛毡枇杷、枇杷漆扇等非遗技艺展演。此外,活动主办方还邀请游客参与湖州市首届精品枇杷评比。
在该市集举办前几天,雷甸镇农业农村办、枇杷专业合作社等单位的代表带着新鲜采摘的枇杷前往上海参加上海供销市集促消费活动。“3天共销售了约1000公斤枇杷。”雷甸镇佳珍枇杷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张浩兴奋地说。
雷甸镇副镇长朱伟介绍,为拓宽销售渠道,雷甸镇积极对接上海社区团购等平台,着力构建长效产销合作机制。
枇杷虽好吃,但保质期短且不耐运输,为解决枇杷集中上市的销售难题,今年雷甸镇与省供销集团、“叮咚”平台建立统销统购合作模式,在该镇杨墩、双溪等村设立枇杷鲜果收购点,强化枇杷品级分类,实现枇杷收购、品控、销售、加工、运输和储藏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整个枇杷季,省供销集团每天来雷甸采购不少于1500公斤的枇杷鲜果,价格比普通采购商的收购价略高,切实保障果农种有所得、销有所获。”朱伟说。
科技赋能 解锁产业增收新路径
雷甸镇和平村福云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伟中承包了600亩鱼塘,以养殖甲鱼、锦鲤为主。因为祖祖辈辈都种枇杷,他还打理着几十亩的枇杷果园作为“副业”。几年前,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他在鱼塘旁的闲置土地试种了枇杷,意外收获惊喜。其种植的枇杷在 2024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枇杷比赛中荣获金奖。
这得益于雷甸镇创新打造的“塘上枇杷”立体种养示范项目,不仅提升了鱼塘空间资源利用率,还降低了低温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枇杷的产量和品质。“鱼塘旁边水源充足,种出来的枇杷水分含量高,病虫害少,产量更高。”王伟中说。
近年来,面对外地低价枇杷涌入本地市场的情况,雷甸镇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枇杷品质,实施枇杷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创新等项目,在保留本地硬条白沙、软条白沙、杨墩种、大红袍等经典品种的基础上,成功引入“七星”“火炬”“冰丽”等17个枇杷新品种。今年,雷甸“杨墩枇杷”正式获得“两山农品”湖州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
该镇还创新开展智能化大棚种植模式,推广大棚枇杷控温种植新技术,不仅减少了裂果的产生,还将枇杷上市时间提早了15天,亩均增收2000元。目前,雷甸全镇枇杷种植面积4000余亩,年产枇杷约2000吨,年产值6000多万元。
一杯枇杷花拿铁 开启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村里新开了咖啡馆,咱们也来赶个时髦。”在杨墩村“闹腾里”营地,村民潘旭东手握一杯枇杷花拿铁,笑容满面地说道。营地咖啡馆前,雷甸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俞洁将清润的枇杷花与醇厚的咖啡巧妙结合,推出特色枇杷花咖啡饮品,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品尝。
“这里不仅能够采摘枇杷,还能品尝枇杷花咖啡、枇杷花蜜、枇杷果干。”游客们表示,在营地沉浸式感受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美学的完美碰撞,非常有趣。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枇杷产业,雷甸镇已连续举办二十届枇杷产业推介活动,通过深挖枇杷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以节为媒,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汇聚发展合力。“我们还积极探索枇杷深加工,开发枇杷‘PLUS’系列课程,融入剪纸、扎染、珍珠等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枇杷文创产品,让枇杷从舌尖走向心间,为群众开辟更多增收渠道。”俞洁说。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德清通航智造小镇的区位优势,雷甸创新推出“无人机枇杷专线”,向莫干山配送新鲜枇杷,给到莫干山游玩的客人增添了一份新鲜的消费体验。
雷甸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大力发展“枇杷+文创”创意经济、“枇杷+旅游”体验经济、“枇杷+青年”社群经济,以建设“融杭桥头堡 产业融合共富片区”为契机,持续擦亮“杨墩枇杷,一颗甜了千年的枇杷”文旅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