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阳
在劳动课纳入中小学课程两年多之后,新华社“新华视点”日前发问:一些中小学劳动课为何沦为“走过场”?
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很好回答、却很难答好的问题。
粤西某中学教师说:“现在只有初一上劳动课,初二、初三的劳动课都让给主科科目了。”劳动课被主科占用,这是其一。西部某小学一名六年级学生告诉记者:“就是讲讲劳动的概念,给学生看看相关视频。”以教代劳、缺少实践,这是其二。一名东南沿海地区的小学生家长说:“孩子有没有真劳动不重要,拍照片交差就行。扫地、洗菜,孩子摆个造型,我们拍一拍。”劳动作业流于形式,这是其三。
然而事实上存在两种“走过场”,一个是马马虎虎走过场,一个是认认真真走过场。劳动课上成理论课是走过场,劳动课教孩子包饺子、做手工就不是走过场吗?报道中还有学校抱怨缺少劳动课专业教师,看起来确实重视劳动课,那么问题来了:劳动课是一门专业含量很高、一般教师没有能力承担的学科吗?
要避免劳动课走过场,学校与教师首先要厘清劳动课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劳动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而是要提高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与劳动能力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差别很大的两个概念。比如同样一项劳动,甲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乙却做得一塌糊涂,甲与乙并非劳动技能有高下,而是劳动能力乃至劳动精神有差距,其中包括是否认真、细致,是否有耐心、能坚持,是否有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是否能在杂乱的局面下理清头绪、找到方法,等等。劳动技能是单一的,往往做不到举一反三;劳动能力则可触类旁通,从容面对任何“难而正确的事情”。当然,劳动能力与劳动精神不是仅仅靠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就能培养出来的,但我们的劳动课必须清楚这一方向,进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
还有重要的一点,不论是学校的劳动课还是家庭的劳动教育,都要契合孩子的成长阶段,不要让孩子去做超出自己能力或责任范围以外的事情。劳动教育一定要与培养责任感结合起来,而责任不能不分明——打扫房间、整理书包是孩子的责任,洗衣服、洗菜乃至炒菜更多是家长的责任。劳动教育更要着力避免沦为“应试教育”——当孩子面对一项项劳动作业时,培养出来的未必是对劳动的热爱,更可能是对劳动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