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乐怡 通讯员 姚垚
5月13日, 中国美院“培根铸魂”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展览馆开幕。
本次展览以“培根铸魂”为主题,集中展出中国美院师生历经17天实践创作的千余件作品,涵盖社会素描、田野调查、艺术乡建等多元课程模块。
“坚守‘向下扎根’的初心,吸取来自生活的‘地气’;坚持锤炼‘向上生长’的韧劲,吸取传统文化的‘底气’; 担当‘美美与共’的使命,涵养报效家国的‘心气’。”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在展览开幕之际,勉励国美学子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作品写在大地上,不断以艺术星火凝聚乡土新能量。
今年4月,中国美院1200余名师生奔赴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山西、四川7省14个乡村,开启了一场延续数十载的约定——为期三周的下乡社会实践。同学们发挥造型、设计、戏剧影视等学科特长,通过绘画与文字、视觉与触觉、图像与声音等多种形态,挖掘乡土内涵、讲好乡土故事,并结合“星空下的思政课”、乡村艺课、“三米行动”等社会服务活动,打造了一场场“田野大课堂”。
“下乡是‘培根铸魂’的文化扎根——让艺术回归人民、传承文脉、铸造灵魂;也是‘技进乎道’的艺术修行——在生活世界中锤炼技艺并超越技术,获取对艺术本质、人生境界和宇宙真理的体悟,抵达对自然、社会与生命的深度理解。”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李沐这样阐释下乡教学实践的核心要义。
在安徽,师生勾勒出徽派建筑与绿水青山交融的长卷;在山东青州博物馆以东方素描诠释传统造像神韵;在婺源用VR游戏形式活化传统民居;在南丰为当地柑橘产业设计文创IP;在福建前汾溪谷“晒”出草帽行走计划;在浙江南浔以图像叙事解码江南古镇文化基因;在象山开渔节构建传统节日的艺术叙事……与土地脉搏共振、与乡土根系共生,全身心投入的是状态,更是常态,传递出浓厚的文化自信。
在山西平遥古城的写生,师生们已经坚持了8年。今年,还特别在《黑神话:悟空》取景地山西铁佛寺所在的米西村进行了“根植本土·对话经典”彩塑艺术展,素描线条与彩塑佛像轮廓重叠交映,上演了一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艺术对话。
在江西南丰等5个下乡点,师生与当地村民联合,举办了一场场接“地气”的“村子里的艺术展”,同学们把作品“晒”到村里的屋顶、土墙、花盆、三轮车等生活场景,使艺术成为连接课堂与乡村的文化桥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思考着乡村文化中流逝与存在的深刻内涵。
“虽然我们听不懂方言,但是在交流的半个小时里,3个不同世代、不同民族的心竟如此紧密地联结,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含义。”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2024级学生凌梓茜这样和记者分享,她在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三周的下乡社会实践经历中,调研非遗技艺的最珍贵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美院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联合开展的“思政实践春季交流项目”中,两校百名师生深入山西镇国寺、双林寺等古迹,横跨政治、经济、人工智能与艺术学科展开思维碰撞,发挥名校育人效应,通过艺术共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
展览将持续至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