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掌门人》 章宏伟 著 中华书局 2025年1月

《开宝九年》 祁新龙 著 东方出版社 2025年4月

《敦煌本纪》(全新修订版) 叶舟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5年3月
雷米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如何演变为如今的博物院的?在演变过程中,是谁在为它谋划未来,想尽办法保存其中的文物珍品和历史遗存?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它和它的历任掌门人又经历和见证了哪些历史?这正是本书作者章宏伟要回答的问题。
从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到1949年,风雨飘摇中的故宫见证了李煜瀛、庄蕴宽、赵尔巽、江瀚、王士珍、易培基、马衡七位掌门人的智慧与勇气。在文化政治的大变局中,他们和千千万万有识之士为保护故宫和中华珍贵文化遗产,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这本书以严谨考据重构故宫院史的叙述框架,让普通读者透过故宫命运读懂何为“文化根脉的坚守”。
章宏伟深耕故宫研究二十年,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治学精神,充分利用故宫档案、民国报刊、人物传记等一手史料和海内外研究成果,以严谨考据与叙事张力,多方位采撷历史亲历者、见证者的视角,力求还原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这段隐秘历史的真实样貌。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离奇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桩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谜案。
年初祭祖,意欲迁都,宋太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赵匡胤猝然离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赵匡胤和赵光义“兄终弟及”,是兄友弟恭,还是兄弟相残?赵光义上位,是蓄谋已久的夺权之变,还是赵匡胤早有安排?
本书围绕“烛影斧声”事件,将研究视野拉长,通过综合分析与考证,详细梳理了事件发生前后的历史,如讨灭南唐、西巡洛阳(包括祭祖)、征讨北汉、赵光义登基、灭北汉征幽州、金匮之盟、赵廷美之死、太宗立太子等,清晰呈现了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的真实关系,以还原宋初皇权交替的完整逻辑链。
作者祁新龙为历史作家,主要从事宋史、先秦史研究,他借助《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涑水记闻》《续湘山野录》等史料,抽丝剥茧地解析“烛影斧声”这个核心事件的全过程,以独特创新的视角,用“剥洋葱”式的笔法,层层揭秘,书写宏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细节,还原宋初二帝皇权递嬗的完整逻辑链,而且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对诸多宋初疑案进行深入解读。
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潜心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敦煌本纪》(全新修订版),以百万字的浩瀚篇幅,在敦煌的文化版图上凿刻出一座文学的佛窟——一个既属于历史,又通向未来的精神秘境。
叶舟是著名诗人、小说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生于甘肃、长于甘肃的作家叶舟,对河西走廊这片土地,始终怀有热忱的情感和深深的自豪。他的写作一直以西北为坐标,从《江山北望》《大敦煌》等诗集到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凉州十八拍》,河西走廊的每一粒沙,皆铸成其文学的骨血。正如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所言:“叶舟是中国文学地形图上的重要存在。他的小说既是西部的象征——广漠、强悍、狂飙突进,又有着东方的神韵——优雅、坚韧、柔情万种。”
叶舟曾表示:“敦煌是我诗歌的版图,是我的文字安身立命的疆土,也是我个人一命所悬的天空。”在他笔下,敦煌土地上的苍生赤子、落日佛窟、鸟兽神祇历历可见。作者巧用《史记》之“本纪”的庄严体例,让敦煌沙州古城淳朴民众成为真正的叙事主体,铺展开栩栩如生的敦煌民间风情画卷。
《敦煌本纪》分上、中、下三部,共四十五卷。小说以清末民初的敦煌沙州古城为叙事原点,以莫高窟为信仰高地,以当地三大家族的兴衰命运为线索,描写了敦煌大地上一系列惊心动魄的生死传奇,更勾勒出20世纪初叶动荡的时代图景,以及河西走廊的千年历史缩影。
在百万字的叙事疆域里,叶舟将莫高窟的经卷之谜化为叙事的密钥,当清末的乱世烽烟席卷河西,敦煌三大家族的抗争,实则是一场文明的守卫战。他们的故事,既是家族史诗,更是民族精神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