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经照古人

在“博物馆热”成为常态的当下,原本服务于大学教研的高校博物馆,也逐步走出“深闺”,展现出独特的青春活力。

2025-05-16

于佳

一方沉静的展厅

春天的一个周末,我去上海看“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

这个展览最早和观众见面,是在2021年8月,为纪念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清华大学特意举办了“栋梁”展,展出地点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在“栋梁”展上,人们在建筑学家的“学报”之外,看到青年梁思成的自拍照,《关于敦煌维护工程方案》的庄重手稿,旅欧途中的小猫,以及和学生一起欣赏艺术品合影的种种人生一瞬。

“栋梁”展开幕后引发强烈反响,从在清华园延展至次年5月,而后在沈阳、太原等地巡展,直至终于来到了上海。

展出“栋梁”展的美术馆,位于上海一家商业中心的六楼。去看展那天,杭州、上海两地都遇上了罕见的大风天,阵风强度最高达9级。我一路乘电梯,行人寥寥,直至走到“栋梁”展入口处,在这沉静的一方展厅,上百名观众,有的垂眸俯身,有的仰头凝视,偶有言语轻声交谈,也是生怕对方错过了什么。

在“求学与归成”单元,有梁思成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时期的绘图作品、成绩单以及合影。讲解员讲,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大留学期间,常常去宾大博物馆参观。

这并非平白无故的猜想。1925年7月,梁启超致信梁思成,“昭陵石马怎么会已经流到美国去,真令我大惊!那几只马是有名的美术品,唐诗里‘可要昭陵石马来,昭陵风雨埋冠剑,石马无声蔓草寒’,向来诗人讴歌不知多少。那些马都有名字,是唐太宗赐的名,画家雕刻家都有名字可考据的。”

而梁思成看到的“两骏”,就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创立于1987年。也许,“栋梁”身上所展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心系祖国的气概,就是从在异国他乡的高校博物馆与“飒露紫”“拳毛䯄”相逢的这一刻开始更为坚定。

高校里的博物馆

高水平高校博物馆是大学学术和文化沉淀的重要标志。1947年2月1日,《申报》曾有关于北京大学开设博物馆学专修科的史料:“北大校长胡适语记者,博物馆学方面,将请韩寿萱任教。”同年4月,北京大学决定成立博物馆。

《北京大学志》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学校还决定拨法币1000万元作为博物馆的开办费……”《益世报》载:“北大以数百万元购得商周青铜器20余件。”1947年11月,北大行政会议决定:本校博物馆暂设于翠花胡同三号东院;拨本校图书馆后空房为博物馆之用。

当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半径,在传播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培养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博物馆行业也发展得日渐迅速。在一所大学,拥有一座大学气质大学精神的博物馆,不仅是知识的桥梁、世界的窗口,也是一所大学的光荣。

去年11月,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的“2024博物馆专业教育国际高校研讨会”上,有老师在发言中讲,如果填报高考志愿拿不准,就看这所大学有没有一个好的博物馆,选择一个具有好的博物馆的大学,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024年5月,适逢浙江大学建校127周年,建馆5周年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文明交锋的意义

5月9日,作为浙江大学第二届“亚洲文明周”文物展览的一部分,“莲开八方:犍陀罗艺术与亚洲文明主题特展”开幕。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兆光在从《从全球出发的世界史》中讲过,早期的佛像在面貌上、雕刻手法上都很有希腊的风格。这种风格的雕像,便被称为“犍陀罗艺术”。在今天,之所以有很多博物馆都将“犍陀罗艺术”作为重要馆藏,是因为“犍陀罗艺术”要放在一个更宏观的人类文明图景下,才能去探寻它所经历的光阴藏着怎样的秘密。

人生交契无老少。就在这个5月,“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黄准来杭出差,在回长沙前,她专程留了一段时间来看展。她讲,只要出差去到的高校里有博物馆,她都一定会去看看。

这是黄淮第三次去美院看展。作为艺术院校的老师,她去美院看展,会更注重感受策展叙事上的美育立场。这场“传奇之旅”,有地图、有独立写在展板上的旁白。一路看下来,让她也有了同行一场的感受,见识了当时的瑰丽,也会有想不尽的难处。

在展厅看展时,我被“三人行”看展小组的讨论吸引过去。她们从事金融工作,是历史爱好者,她们正在欣赏展厅内的织锦长袍,从纹样到纽扣,细细品味,其中一位女士讲,她不喜欢看地方志一样的展,更喜欢超乎想象的展。

除了“传奇之旅”,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还在展出《中国动画的学脉和精神》,人们纷纷停下脚步,观看《雪娃娃》《阿凡提的故事》等经典美术电影片段。

坐落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民艺博物馆,于2015年9月开馆。

民艺博物馆由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设计,去年秋天,“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来到杭州,我和女儿一起去看。展览现场,有数十件隈研吾代表作的建筑模型,我们都不约而同认出了民艺博物馆,当时,还不到六岁的女儿说:“这些搭房子模型的材料,在我们幼儿园应有尽有,重要的是思想。”

后来,一个雨天,也是去民艺馆看展,听着簌簌雨声,拾级而行,不经意间,看到民艺馆外沿墙壁上刻着隈研吾的名字,在这雨幕之中变得醒目,心中也随之涌起敬意。

我想,在一座勇立潮头的城市,在一所真善美的大学,比建筑师作品屹立更久的,是对创作的敬重,是对美的观照。

结伴而行,访古问今

除了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高校创建的博物馆,更多是与学科专业特色相联。比如坐落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浙商博物馆,是浙商精神的生动诠释——这也让来参观的各行各业奋斗者收获勇气。

展陈中,有浙江振兴阿祥集团董事长潘阿祥的电话本,他不会写字,上面画着只有他才认得的“象形”文字;有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靠代销文具和汽水起步时骑的三轮车;也有谢宏的辞职申请表,其中辞职原因一栏写着“创办杭州贝因美有限公司”,字迹中有几分迫不及待。来看展的观众感叹,“之前听说,浙商遍天下,现在觉得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场,绝非虚言。”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参观时,偶遇该校大数据教研团队带头人宁琳,他得知自己博士生导师从成都来杭开会的消息,特意邀请他来校博物馆参观。

两人如父如子般地走走停停,穿梭在五味子、白芷、红花等上百种药用植物标本之中,还欣赏了一大批前辈名医的处方。这些标本,有很多是学校的学生采集制作的,上面写着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采集地点等信息。该校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张啸明,是临床专业的大三学生,他讲,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会打五禽戏,会根据气味、形状辨认药材。

北宋天圣四年(1026),翰林医官王惟一编成《腧穴针灸图经》,并制成针灸铜人,外刻657个腧穴穴孔。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天圣针灸铜人”有了一个“闯关模式”,比如,“请针刺合谷穴”,如正确,就会出现“成功”,如错误,就要重新复位。很多学生会来博物馆练习,正如古训所言,“针灸治病,必具有信心和耐心。”

在博物馆,没有一颗文明的盐粒是被遗漏的。我们不断地走进博物馆,我们在熟悉的城市不断地与美相遇、与远古或远方的文明艺术对话,是因为,心中对千千万万种可能的好奇,对宁静幸福的向往,仍在耳畔清脆叮咚,翩翩起舞。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博物院并作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指示10周年。我们欣喜地拥抱身边的“大学校”,自发而来,结伴而行,访古问今。其中,若有一刻,你曾想过它们是经历了什么,才重新来到这美丽的人世间,就一定会油然而生一股锋芒志气——我辈自当扶摇上,揽星衔月逐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