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傅凌波/文 步恩撒/摄
上午9点,张加林背着小书包出现在办公室,开启了奔波忙碌的一天。夜里9点,她和团队成员还在开会,会议结束回家后,再看会书。创业以来,她几乎没有在凌晨两点前躺下过。
这是杭州创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时代强鹰”)秘书长张加林的工作节奏,也是这座城市无数创业者的日常。
“我是创业者的陪跑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这条路上,这位“90后”姑娘已经跑了13年,她将青春贡献给了杭州这片科创热土,把时间留给了数千名科技创业者们,托举更多梦想变成奇迹。
日前,张加林被授予第十三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
“创业导师+浙商精神”助推“雏鹰”起飞
时代强鹰,源起于2008年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2015年,在杭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杭州创业发展促进会”。
时代强鹰的标志是一只在蓝色地球上空自由翱翔的雄鹰。雄鹰的两翼,可以有多种解读,从精神内核看,象征着“求是创新”和“浙商精神”。自诞生起,二者共同铸成了强鹰“起飞”的信念之基。
同时,它又能解读为平台在国内创新推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导师+浙商带徒,双轮驱动助推青年创新创业。
在张加林的身上,恰好能同时看到这两种解读的缩影。
2012年,张加林在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学习期间,与现任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成为师徒,随后进入强鹰学习。
“优秀的人才更应该去做公益。”在平台学习一年后,她深刻感受到了导师们带给青年的正能量,他们一次次与青年面对面,把当前最前沿的需求和全球的变化分享给年轻人。
毕业后,她决定全职探索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和创新创业。
西子联合王水福、天能控股张天任、海亮集团冯海良……企业家的创业史,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折腾”精神,也给了张加林无限启发,“令人兴奋的从来不是一家企业在技术或者规模上的成绩,而是在创新中打破常规,引领产业变革,这就是浙商精神的新内涵。”
这些年来,时代强鹰累计联系200余位浙商企业家导师公益帮带青年发展,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向新一代青年传递着浙商精神,改变了张加林以及许多青年的人生轨迹。平台已培育孵化如利珀科技、整数智能、一知智能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
打造“热带雨林”生态下的“创新试验田”
投人,是一件既科学又浪漫的事。科学在于你要判断、比较、建模;浪漫在于你愿意相信,一个还没毕业的年轻人,十年后可能重新定义整个行业,数十年后可以改变世界。
2015年至今,正是张加林所在平台从雏鹰起飞到展翅翱翔的十年,也是杭州科创蓬勃发展的十年。
3000多个日日夜夜,她带领团队20多人,一直奔跑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并逐渐总结出一套青年人才创新培育的孵化体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业落地+早期投资”。
2020年,时代强鹰人才孵化中心落地西湖区三墩镇,并先后参与浙江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三墩元空间、西湖区古荡创新创业人才中心等孵化基地的落地建设,推动人才和项目落地300余个。
在张加林看来,通过对优秀人才“挖掘—培养—赋能”的模式,时代强鹰正在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人才孵化加速器”,形成企业为主体、政策强支撑、高校促转化、机构强大脑的创新格局,实现创新资源与人才的有效整合。
挖掘、培养、赋能,在创新活力之城的“热带雨林式”生态之下,张加林和团队就像开辟了一小块“创新试验田”,摸索出了一套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培育的生态体系。
“公益育人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与创新共舞,与时代同频共振。”张加林深知,创新创业这条路上,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社会组织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更是面临更多挑战。但她将坚定不移地走在社会创新的道路上,让更多青年跑出属于他们的加速度,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