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睿 沈银祥
法治,顾名思义,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法治既是文明进步的刻度,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近年来,杭州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法治杭州建设,交出了一份全“新”的法治建设成绩单:在全国百城法治政府评估中排名前四,其中“数字法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指标排名第一;“健全养老服务法规体系提升‘家门口养老’增值服务”等5个项目获评全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连续三年数量居全省首位。
加强党的领导: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杭州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高位统筹,将法治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活动,3个案例入选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实践范例;市领导带队对各区、县(市)和11家市直部门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建立法治建设基层监测点146个;培育并发布全市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23项。
2024年11月30日,杭州市地方标准《“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评价规范》正式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人大标准化、规范化开展数字化监督工作的先河。近日,“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杭州人大监督法治政府建设的创新实践”荣获第七届“法治政府奖”。
压实“关键少数”责任,修订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深化领导干部述法工作,全市1.65万名领导干部进行年度述法。
护航经济:营商环境跃升新高度
法治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一个地方的法治化水平越高,越能得到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青睐,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就越充沛、越持久。
杭州迭代推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改革清单7.0版,共117项具体举措。“亲清在线·政策超市”被世界银行作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设立市县两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服务专区并投入运行,实现实体平台与线上平台融合,2024年受理涉企问题111.7万余个,群众满意率97.38%。“办不成事”兜底服务、信用修复“一件事”等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化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出台全国首个《平台经济新业态市场监管领域合规指引》,累计发布合规指引30件。建设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发布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指南》地方标准、《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指引》。
地方立法: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地方立法是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杭州聚焦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推进地方立法,不断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以创制性立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推进《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等地方立法。《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入选“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发挥“小快灵”立法优势 精准服务保障“大民生”》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市县法治建设案例”。《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首创功能型无人车“合法路权”,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为功能型无人车立法的省会城市。
示范创建:法治政府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杭州以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全力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化、政务服务质量优化、行政执法质效提升等系列专项提升行动。
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千岛湖“一支队伍管执法”经验全省推广,桐庐县“县域一个中心管执法”模式破解基层执法难题。加快推动“柔性执法三清单”扩面增效,探索推行简单事项委托查、分级分类“五色监管”、非现场监管等举措,实行“亮证执法、亮码检查、无码不查”,开发统筹检查计划数字应用。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运行“行刑衔接”数字监督应用。创新“巡回复议”“复议+公证”等机制。县级合法性审查中心有效运行,2024年县乡两级审查事项30739件。
守护正义:司法效能再获新提升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执法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全市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推进重大决策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全力推动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提质增效试点,互联网远程取证、“非羁码”“浙里安帮”等应用在全省推广,迭代升级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中心、数字法庭等平台。
杭州法院优化“三庭一院”审判矩阵,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5项增值化司法服务举措,出台新质生产力司法保障意见15条,发布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商事审判白皮书。强化破产审判职能,“生态e治”应用实现破产企业生态环境事项办理平均用时缩短至1天,并在全省推广。
全市检察机关开展“检察护企”“检护民生”“检护法治”三个专项行动。打造“全域检察e站”,实现涉检事项“一网通办”,工作经验被最高检在全国推广,杭州成为全国首批大数据法律监督创新实践基地。
多元共治: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施“抓源促治、强基固本”行动,打造“小脑+手脚”基层治理格局。出台《杭州市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条例》,“打造矛盾纠纷市场化调解机制 推进商事纠纷多元预防和高效化解”做法在全国推广。“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初步实现村(社区)均衡可及。“公证+”服务高效融入环保执法、未成年人保护、领事认证、预付消费、纠纷化解等领域,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全面推进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探索公职律师辅办机制,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4万件、法律帮助案件1.24万件,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8.49万人次。开展“云端普法”进园入企专项行动,推出全省唯一6类重点群体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学法系列读本,法治素养基准实现“一县一版”。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带“一县一带”建设,打造“三江两岸一运河”全域法治文化带。
涉外法治: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法治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杭州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推动外向型经济稳健发展,成立杭州国际商事法庭、杭州国际仲裁院、杭州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迭代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建设,推进“钱江新城、黄龙、运河”法务集聚区建设,开通“一带一路”公证服务专窗。
同时,开展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风险排查,编制推广企业境外经营合规指引。打造“AI Hangzhou”综合涉外服务平台,建立“HZ PASS服务码”,为外籍人员提供入境、居住、医疗等40余项服务。此外,杭州建立204人的涉外法治人才库,114名律师入选浙江省涉外律师人才库,14家律所入选浙江省涉外法律服务联盟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