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破局,创新突围

绍兴马鞍纺企书写“出海”新答卷

2025-05-15

大爱遮阳在参加亚洲门窗遮阳展。

永通印花的产品在绍兴柯桥春季纺博会上受欢迎。

马鞍街道俯瞰。

记者 石慧

通讯员 陶聪

在日前举行的绍兴柯桥春季纺博会上,绍兴永通印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通印花”)的展位前,前来咨询和下单的“洋面孔”络绎不绝。“订单量超过预期。”企业总经理章建木十分惊喜。

展会结束后,章建木回到自己在柯桥马鞍街道的工厂,投入从传统印花向数码印花转型的“二次创业”。“预计投入2亿元,布局12条数码印花产线。”

作为滩涂上崛起的产业大平台,马鞍街道纺织印染产业集聚区曾经留给外界的是“传统”“落后”等印象,而如今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其“智造”血液里的创新脉动。

“二次创业”后出口额大幅增长

永通印花是柯桥当地生产经营印花面料的龙头企业,日产百万米人造棉印花布,产品远销非洲、中南美洲等地。

把镜头拉远,2009年,章建木敏锐地捕捉到非洲市场对人造棉印花布的需求,“在非洲地区,高性价比的水洗棉产品潜力巨大,不仅被用来做衣服、台布、墙布,还是当地人走亲访友的礼品。”企业砍掉了约占当时营收近三成的其他业务,专注于人造棉印花布的赛道。

聚焦细分领域的另一个缘由,是要将精细化管理做到极致。每天6点多,章建木就会来到办公室,仔细复盘过去24个小时的经营状况。“就像一次‘专家门诊’,每天计算出工人1个工分的价值,各项数据如蒸汽、染化料等都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章建木说,企业还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开发出MES生产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数字化的经营思路带来了全新发展模式,也为父辈创下的基业注入新动能。

多年以后,永通印花再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停滞不前是最大的风险。”如当年一般笃定,去年章建木做出了“艰难但正确”的选择——减少老产线,新上7条数码印花产线,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为了让一位阿尔及利亚客户接受自家的新面料,章建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寄出去的货柜中放进了几百米数码印花产品,并承诺对方“满意了再付钱”。让他欣喜的是,新产品在当地市场收获极好反响。自此,永通印花每周多了两个货柜的新订单。

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今年一季度,永通印花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同比增长21.15%,出口额同比增长31.55%。

千方百计与世界建立链接

“我们是跟全世界做生意。”浙江大爱遮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爱遮阳”)总经理俞彬军告诉记者。

2009年,从事纺织行业的俞彬军偶然发现遮阳帘这一品类售价颇高、工艺特殊,潜藏着很好的利润空间。不过,当时生产遮阳帘的厂家国内屈指可数。下定决心后,他聘请了外国专家带领自己的团队认真钻研技术,开发出了可阻燃、抗静电、高色牢度的遮阳面料。

转型的决定看似偶然,却乘上了市场的风口。“在欧美国家,遮阳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也类似于易损件,每个家庭一年都会更换几次,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大。”参加展会、出国拜访、拓展市场……俞彬军抱着初入行的真诚和拼劲,千方百计与世界建立链接。十几年来,大爱遮阳的商贸足迹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的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几年前,大爱遮阳碰到一个要求颇高的荷兰采购商,不少通过灯箱测试或色谱分析仪的产品,都因为色差问题被判定为不合格直接打回。最后一核算,订单甚至是亏本的。“当时,许多同事心情沮丧,觉得是客户的要求太高了。”但俞彬军却鼓励团队,这是一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契机。接下去的几个月,他们不断试错,从源头工艺开始改变,成功做到了几乎无瑕疵的供货。至今,这个采购商依然是大爱遮阳的忠实客户。

纷至沓来的海外市场订单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占有率,给了俞彬军底气,促使他下决心以更大手笔“出海”。去年,他在印度设立了仓储中心以及销售网点,与当地遮阳行业的前八强企业达成合作。接下来,俞彬军还计划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设立办公点,进一步贴近客户。

“抱团”共赴机遇蓝海

“顶着压力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记者在马鞍街道纺织印染产业集聚区采访时,不少企业家认为,要通过多元化、全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

比如,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在2017年转型研发汽车内饰的超纤仿麂皮材料。目前,该公司的超纤仿麂皮材料已进入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等诸多车企的供应链,开拓了一片“新蓝海”。

马鞍街道纺织印染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不仅擅长“立异”,也乐于“抱团”。就在上个月,马鞍街道纺织印染产业链联合党委与柯桥区现代纺织产业服务中心携手,“链”上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9家高校、科创平台,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沙龙。活动现场还成立了绍兴(柯桥)纺织印染产业工程师服务联盟和马鞍街道纺织印染产业链工程师服务示范团,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接下来,马鞍街道将聚焦产业链协同创新,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占经营收入比例达到3.5%以上;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搭建纺织产业AI大模型,迭代打造绿色印染、功能性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助力纺织印染企业在转型中破浪前行、锐意创新,携手全球伙伴共赴机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