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身心健康扣住了教育本原

2025-05-14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北京市日前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政策以学生为主体,从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5个维度发力,聚焦学校、家庭、社会3个层面的环境建设,强调要重视培育和优化同伴、师生、亲子3大关系,强化精准支持服务,全力打造全方位的学生健康成长支持环境。

这不失为对当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校内外“减负”不断深入的再深化!有别于既往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打碎敲式教育改革模式,北京以系统性制度回应来直面社会关切,直击教育核心要点,不仅为孩子们身心健康列出成长清单,更扣住了育人这个本原。

诸多举措既有软性引导,又有硬性要求,可谓亮点十足。诸如:开展“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增强体质;建立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学伴”等互助机制,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鼓励家长参加亲子运动会,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强调学校要搞好家长会、家长课、家访行等。尤值一提的是,政策还着重关注同伴、师生和亲子3大关系的培育与优化,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不得不说,这3大关系某种程度上就构成了孩子们的成长日常;当下一部分青少年的压力与焦虑,很多正源自对这些关系的处理不当。重塑其本真状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发挥好学校和课堂主阵地作用,为孩子找回健康快乐成长空间。

教育之根本在于立德树人!离开身心健康谈成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得不说,近年来“小眼镜”“小胖墩”的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多发,无不与违背了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必须以人的成长为根本,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放置在当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中看,以“有教无类”培养孩子们主动性、创造性,那种片面注重碎片化知识积累,只知“满堂灌”,只重应试“刷题”甚至把孩子们当“考试机器”的观念模式,都要坚决摒弃。

试想,当孩子失去身心健康,再怎么“鸡娃”最终也只能是成就“畸娃”。这一次,北京在教育改革上再次先行一步,亦不失为对过去一些教育误区的系统性纠偏。这也足以启示我们,持续推动教育改革,必须靠有力的制度支撑,来不断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全社会也应更加关心孩子们的教育成长,把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共同为孩子们拉好这一张健康成长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