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妻子去杭州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不管我是在上班,还是在辅导孩子写作业,她都自顾自地一通显摆——微信上,照片、视频如潮水般涌来。她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她知道我对杭州心仪多年。
我也算是心怀远方,但蹉跎半生,固守西北一隅——甘肃武威。南方城市灿如河星,我一个都没去过,我最向往的是杭州。我向往那里的风清气润,我向往那里草绿花红、莺歌燕舞,我向往那里动辄蒙蒙细雨、古朴的街巷里有人撑着油纸伞款款走过。
跟许多人一样,我对杭州的认识,最初源于一部名为《新白娘子传奇》的电视剧,西湖,断桥,雷峰塔,白素贞和许仙那段断桥相遇、纸伞留情的故事;源于一个人——济公,一位不受戒律拘束,却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高僧。对于爱情和佛理,我没有什么认知,却记住了这个地名,埋下了去那里看一看的想法。
随着年龄渐长,我对杭州的认知愈深。周围时不时有人外出学习,有的人就是去了杭州。回来之后,他们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所见所感——显然,他们的心已完全被杭州征服。
在我看来,杭州是座特别有温度的城市。杭州和我的家乡——民勤,虽相距2600公里,但杭州对民勤的关注和守护从未缺席。广大杭州市民秉承着“西湖无法复制,绿色可以传递”理念,十几年如一日在民勤捐种梭梭。如今,一百万株浸透杭州元素的梭梭在民勤斗风护土,它们是“杭州人写下的春天备忘录”。
每年都有不少志愿者不远千里而来,亲手种下自己的一份心意。三四月间,民勤大地动辄风起云扬、沙尘滚滚,土生土长的人们内力深厚,自然不惧,远道而来的人们面对这番款待,难免不适,但他们初心如故——到民勤栽树已然成了一些家庭的文化传承。
这些年,我读过很多杭州人记述来民勤治沙植树的文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他们看来,这漫漫黄沙是诗意与残酷并存的,他们不远千里而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心系这片与自己没有太大关联的土地的安危,并慷慨付出,作为生长于斯的民勤人,我很感动,也很感激。质朴的民勤人总是把他人的点滴恩惠牢牢刻在心底。你的高风亮节,总有人会记在心里。
从县城到我乡下老家的公路边,就有一片“杭州林”。晨晖夕照中,北方风骨的梭梭仿佛也沾染了些许江南气质,如从诗经中款款而来的芦苇,自带仙侠的气场,风采迷人。那一株株茁壮的梭梭,是这座城市温情的证据,让春风沐浴下的沙漠有了绿的理由;那一株株挺拔的梭梭,是灵魂的歌者,每时每刻都在替沙漠绿洲吟诵杭州的善举义行。
这么多年,我也接触过许多来自杭州的朋友,他们如春风般和煦,让人温暖。他们无一不是一个窗口,让我窥探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风貌,更加信服这座人文之城的深厚底蕴。我想着,如果有机会到南国一游,杭州必然是第一站。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笃信:积善之地必然顺达。愿这个温情的城市越来越美,愿这份跨越万水千山的情谊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