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诗经》“遇见”德清黑鱼

一位文化特派员的乡村国学实践

2025-04-28

记者 沈晓颜 通讯员 程师圆 高世婷 文

首席记者 郑超 视频

“同学们,《小雅·鱼丽》中描写的两千多年前的鱼,在我们禹越本地就有,你们知道是什么鱼吗?”第3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德清禹越镇东港社区国学馆内,省级文化特派员、杭州西湖国学馆执行馆长周媛媛通过“诗乐+乡土”模式,将《诗经》与禹越黑鱼产业结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乡土温度的国学体验。

去年5月,周媛媛来到禹越镇东港社区,第一件事便是筹建社区国学馆。如今走进馆内,只见一副木雕对联上写着“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这是她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俊书写的。此外,墙壁上还悬挂着西泠印社的书法家创作的四幅书法。

“有了这个国学馆,我们可以引入西湖国学馆15年的运营经验,为城乡之间的文化教育资源链接提供平台。”周媛媛说。短短半年时间,她和团队在这里开设了“禹越讲堂”和“诗乐课堂”,启动“禹越记忆寻根”活动,发起“小小文化传承人”计划,国学馆也成为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重大课题成果“诗乐国学”首个乡村实践基地和湖州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湖学与江南儒学研究院实践基地。

周媛媛告诉记者,她第一次接触东港社区的国学教育时,发现当地传统文化内容涉及较少,缺少相关资源和相应的师资。“这里有大禹文化、运河文化、蚕桑文化、孝贤文化等传统文化,如果能将这些文化精神与国学课程融合,将形成非常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周媛媛说。

走访调研后,周媛媛设计了一条大禹研学线路,沿着大禹的足迹,从东港出发,串联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四大水系,把乡土变成孩子们脚下延伸的课堂。这条研学路线的内容被编写成《大禹,看浙里!》青少年文化科普研学读本,向全国展现水乡文明的独特魅力。目前,部分初稿已经完成。

“日出东南隅,采桑过桥西,黄发垂髫笑语间,桥头古樟翠。”谈到自己为东港社区创作的童谣《禹悦东港谣》,周媛媛忍不住哼唱起来,“童谣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创作过程中三易其稿,因为我希望孩子们在唱这首歌时句句是家乡,句句有典故。”

“在童谣中间,我们还融入了当地‘春霜勿露白,露白要赤脚’等方言、谚语。有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歌里说的老樟树是不是桥头那棵?我阿太说它比太爷爷还老呢!’这也是我最希望听到的反馈。”周媛媛笑着说,“孩子们已经在好几个舞台上吟诵过《禹悦东港谣》了,我希望能带他们登上省村晚的舞台。”

扎根禹越近一年,周媛媛开展的国学课程场场爆满,深受当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家长们的热忱和孩子们眼里的光芒,印证了乡村对优质文化教育资源的需求,这也激励我们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我希望为东港留下三颗种子:一颗是文化的种子,以基层国学馆为纽带,构建城乡文化资源交互平台;一颗是人才的种子,留下一支扎根乡土、能独立开展教学的师资队伍及一个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少年诗乐团;一颗是精神的种子,希望东港的少年们脚下有根,眼中有光,带着故乡的精神走向未来。”周媛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