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夏琳
通讯员 汤艺旋 周冬南
走进杭州市天长小学,仿佛踏入了一座以“蓝”为韵律的艺术花园。蓝白相间的教学楼,静谧而富有想象力,校史馆中的老物件,讲述着这座百年老校的教育初心与时代脉动。图书馆亦以蓝为魂,静寂中藏书万卷,窗边陈列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彩色手工作品,童趣盎然。操场边,一排排五彩风车随风轻旋,在阳光下闪烁出缤纷光芒。在这样的校园里,美,不仅是环境的装点,更是一种宁静滋养心灵的教育方式。
美育教育是杭州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天长小学正是杭州美育教育理念的完美践行者。在这所色彩斑斓的校园里,美育教育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貌。天长小学自1927年建立,始终坚持尊重差异、以美育人。学校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美术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在美育浸润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成就自我。
为深入探索这一美育教育理念与实践,记者特别采访了天长小学观潮校区校长金兢。“我们的宗旨是学得扎实,玩出名堂。”金兢指着门口的石碑介绍道。
“潮舞台”点亮孩子艺术梦想
每周五早上7:15,天长小学的门庭内总是会准时热闹起来。小朋友们怀揣各自的梦想登上“潮舞台”,或是演奏拿手乐器,或是歌唱动听歌曲,抑或是跳一段优美的舞蹈,他们用15分钟搭建起流动的艺术驿站。这方小小的舞台,始终为每一个独特的孩子留白,让美育的种子在自主表达中悄然扎根。
“潮舞台”是天长小学差异化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我们没有设选拔门槛,也不框定表演形式,每次的两个表演名额都很抢手。”金兢介绍道。不论是擅长乐器演奏的内敛少年,还是热衷街舞的张扬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掌声与肯定。在这里,“学得扎实”是台下日复一日的练习,“玩出名堂”是台上毫无保留的绽放。路过的同学驻足成为观众,注视着的明亮小眼睛、表演结束后的阵阵掌声与稚嫩纯洁的微笑编织成温暖的反馈,构成了天长小学温暖的清晨交响,也让“我的舞台我做主”成为孩子内心深处真实的回响。
课间十五分钟带来创意美育想象
在天长小学,美育的触角不仅延伸至课堂,更巧妙地融入了学生每日的课间时光中。美术老师周冬南开发的旧物新生课程正是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校园美育实践。周冬南根据其“动手实践”的美术理念,将课程分为改进生活用品和装点学习生活两部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物品出发,发挥想象,亲手制作富有趣味性与功能性的课间玩具。这一课程的实施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意实践素养和环保意识,还极大地拓展了课间15分钟的价值,真正实现了美育浸润校园、艺术丰盈心灵的教育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还突破了校园的围墙,将美育理念延伸至家庭与社会。“孩子们在课后也主动与家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玩具,这样也再次加深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动手意识。”金兢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生活中的艺术实践,更是一场亲子之间的深度陪伴与共同成长。旧物新生以原创撬动教育的深刻价值,让美的教育在校园内外悄然生长,更加实现了“美育润心,创意生活”的教育初衷。
项目化学习激活童心艺术力
在天长小学,美育不止于纸上的绘画或课堂的讲授,还融入了真实、可感的项目化学习。在项目化学习的展示课堂上,一场充满童趣与创意的手偶剧悄然登场。据金兢介绍,学生们的手偶都是手工完成的,他们用布料、毛线、瓶盖等材料赋予角色生命。排练过程中,孩子们围坐讨论剧本、模拟场景、协作演练,每一次碰撞与试错,都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当舞台灯光亮起,伴随着轻快的背景音乐,小手偶在台上“跳动”起来,童话故事悠悠道来,不仅赢得了满场笑声,也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收获了自信与成就感。这不仅是一次创意实践的展示,更是一堂关于表达、沟通、协作与自信的生命课程,让美育走向生活,也走进内心。
在注重学生艺术实践的同时,天长小学还积极探索美术教育的科学评价路径,基于美术核心素养,开发了人机协同美术评价平台。在“人美统一”理念透视下,学校构建了以“创造·情感”为核心的美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建立了AI美术创造力和情感力的人机协同评价机制。通过AI与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不仅形成了学生“创造表现”和“情感表达”的个性化画像,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挖掘他们个性化的审美生命。同时,这一体系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学生成长视角,使他们能够看见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审美特质,从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推动美育向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