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王璟 本图包含AI创作

受访者:王坚 云计算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

扫描二维码 观看访谈视频
首席记者 郑晖 记者 刘悦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依然围绕科技创新展开。在他看来,以算力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正在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按照王坚的观点,人类在经历马力和电力两次革命后,正在进入更为重要的算力革命。“学与思”栏目组访问了王坚院士,深入探讨他对当前的算力革命的深刻洞察,以及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记者:在您看来,算力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王坚:去年9月份,我去联合国开会,主题是关于世界的未来,称之为“未来峰会”。会议通过了两份非常重要的文件。第一份是关于数字化转型。我们称之为《全球数字契约》。它关乎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的重要性。大会还通过了另一个有关人工智能的文件《治理人工智能,助力造福人类》,文件中有一句原话:“人工智能在改变我们的世界。这套技术具有巨大的向善潜力,从开辟新的科学探索领域和优化能源网络,到改善公共卫生和农业,乃至促进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更广泛的进展。”从这份文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人工智能实际上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同时,人工智能也在改变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
此外,该文件还专门提到计算能力。有趣的是,大家都意识到,如今计算能力仍然是我们进行人工智能工作最大的障碍。
从历史发展来看,计算从过去简单的概念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专用名词,云计算也成为计算的基础设施,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算力的重要性。而且,会议强调建立更具全球包容性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而算力作为关键因素,其发展和突破对整个生态的构建至关重要。
那么为什么有算力革命?这要放到近一百年的视角下来看。我们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样的排序来讲工业革命,还是把这次变革的程度给降低了。第一次我把它称作马力的革命,就是当人类可以驯化马,马成为我们的动力。第二次我觉得是电力的革命,最后是电力淘汰了用马作为动力。人类在经历马力和电力两次革命后,正在进入更为重要的算力革命。
回过头来看,马力留下了一个基础设施叫道路,电力留下的基础设施叫电网。算力阶段,互联网就是基础设施,也可以讲是个算力网。从历史发展看,20世纪末美国工程院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电气化排在第一,它是现代一切的基础。如今,算力就如同当年的电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受到极大限制。
算力、云计算、人工智能,不能把这三者拆开来看,这三件事情一定要三位一体地来看待。
算力是基础,GPU等板卡就像是“砖头”,搭建起算力所需的基础设施;云计算提供的是组织服务能力,把“砖头”提供的算力调动起来;大模型(人工智能)提供最终落地的可能性。找到真正消耗算力的场景,这是发展云计算最重要的环节。
记者:以OpenAI为代表的创新机构在全球设研发中心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您强调AI发展关键在机制创新。在杭州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下,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如何创新合作机制?
王坚:我一直在杭州读书,从小学一年级至博士毕业。杭州很神奇,有一种特质,即使不理解某些事情,也能被宽容地自觉去探索。
杭州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有其独特性。首先,机制创新是个动态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审视现有机制是否可靠。同时要有批判性思维,我们要明白科技创新的残酷性,比如曾经的人工智能方面的科技创新企业,他们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大家总说中国没有埃隆·马斯克,如果只是说没有马斯克这么成功的人,我还是可以同意;但说中国没有他那样精神境界的年轻人,我不认同。在“2050”这样一个“年轻人应科技团聚”的活动中,我可以感受到身边都是这样的年轻人,一群不知道自己未来是什么,却天天操心人类未来的人。DeepSeek一出来,就印证了这句话,年轻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
我对浙江和杭州的理解是,政府没有多管,但政府提供了更大的环境,把环境创造好就行了;所谓的好机制,就是为了创造更大的环境。机制,本质上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但双方有共同的价值体系。这真是杭州难得的大环境。
我认为,这种大环境也体现在一个物理载体上,叫作“特色小镇”,而非“谷”。《黑神话:悟空》就在我们隔壁的艺创小镇,当然杭州西湖区也扶植了多年。DeepSeek、《黑神话:悟空》,都是中国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力的,而你跟别人讲中国有一个“谷”,逻辑也不通。这是我们真正从创新机制和逻辑上给他们讲了一个中国的创新故事。
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为企业和科研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能更好消化科研成果,成为有竞争力的实际产品和服务;科研机构则要专注于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供给。像杭州的基础模型发展,有创业型企业用闲散资金运作,还有服务浙江省和国家战略的平台,不同主体在机制层面相互配合,一定会为杭州和浙江创造发展机会。
记者:您曾提出城市大脑是智能技术的“登月计划”。为何如此表述?
王坚:人类主要活动最终都围绕着城市展开。无论是汽车还是其他设备,我们主要的发明都是为了维持城市的运转。而城市消耗掉人类大部分的资源。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城市的问题都是我们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要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资源无法使用原有方法进行开发。为完成城市的下一轮发展,我们需要做好规划并且落实。
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怎么能够达到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我觉得这是算力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变化。比如堵车问题,大家都觉得堵车就是大家买了车造成的,所以每个城市要限行限购。我当时就问了很简单的问题——每个城市是不是知道每天、每一个时刻路上到底有多少车?最后这个数字很吓人。像杭州那时候机动车保有量是300万辆,高峰堵车堵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路上实际只有30万辆。算力就可以知道路上有多少车,哪个路口放多少车,系统调配好了是不会影响正常出行的。
2016年,来自各地的十几家企业,在杭州市的支持下,以志愿者的方式开始了“城市大脑”的探索和实践,本身也是机制创新。利用城市的数据资源,对整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全局实时计算,动态调配公共资源,最终把数据变成城市治理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如今,杭州已经有几万个交通摄像头充当“眼睛”来采集车流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方法处理后,就可以智能调控红绿灯,改善交通状况。算力革命的浪潮之下,城市将成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场景。如果我们把“城市大脑”做好,把算力用好,城市可能只要原来10%的资源就可以满足要求。
算力的提升可以降低城市运作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以更少的资源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如果我们能够有效整合算力资源,城市治理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通过智能化的决策机制,城市不仅能够应对突发的交通和环境问题,还能在整体发展战略中提前布局,使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成倍提升,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伦理道德、数据安全等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王坚: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和数据安全等挑战确实不容忽视。对于伦理道德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我个人认为,技术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是非常正常的,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会推动产业的发展。
就整体技术发展水平而言,我有两点信心:第一是技术自身带来的问题,技术终将得到解决。例如,火车刚刚在欧洲出现时并没有完善的刹车系统,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火车发展史上最大的难题不是速度,是如何让高速行驶的列车停下来,后来是在美国靠技术的进步解决了这个难题。
第二是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另一个维度解决。这是机制或者立法问题。去年我在纽约开会讨论人工智能风险时,我们就意识到不能仅从技术层面看待问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问题会被自动解决,而是需要订立规则。解决AI应用导致的法律和伦理问题,需要法律和技术的协作配合。
在云计算发展过程中,也曾面临诸如牌照等机制问题,后来通过国家试点等方式得到解决,人工智能发展也会面临类似的机制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信人类有足够的智慧梳理伦理问题和道德边界。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创造力也会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