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中央网信办于日前启动“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为期3个月的集中整治,将聚焦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四大类问题,直击短视频领域存在的顽疾,彰显净化网络生态、维护网民权益的坚定决心。
这突出了问题导向,回应了群众关切。短视频创作近年来缘何蓬勃发展?得益于其题材广泛、接地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它不仅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助推直播等新兴业态繁荣。从中也看到,一大批作者潜心创作,在奉献诸多精品之作的同时,也为行业奠定了扎实的创作基础。
然而,也要看到,当前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不容忽视。有的问题是周而复始、屡禁不止,有的则改头换面、变换形式,以另一种“马甲”重现。看看此次整治所列举的重点问题,诸如:打造悲惨人设,假冒新就业群体身份,虚构“苦情”戏;以“助农”“扶贫”为名,行假助农、真作假之实;以“网络打假”“维权斗士”为幌子,进行虚假“打假”“测评”“探店”;还有的,碰瓷权威机构或专家学者,打着“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快速致富”等旗号,诱骗老年人等特定群体非理性消费。此外,利用“换脸”“换声”“P图”等手段编造不实内容,或刻意制造社会焦虑、网络戾气,挑动群体对立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优质短视频能使人精神愉悦,给人以美感,而违背公序良俗的虚假摆拍和恶意炒作,不仅挑战了文明与法治的底线,亦危害直播等新业态健康发展。近日,成都警方对两名男子摆拍搭讪同性视频的行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便是典型案例。此前,男子在成都地铁“表白同性”的多段视频在网络传播,背后实为拍摄团队刻意炒作话题、蹭流量博关注。此类视频令人瞠目,相关涉案人员必将依法受到严惩,同时也为相关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短视频营销不容乱象作祟!打好这场重点问题歼灭战,须出重拳、下猛药,找准病根,对症施治。要聚焦重点整治问题,聚焦网民权益保护,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反弹反复、隐形变异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要持续督导、一抓到底,确保整治取得扎实成效。具体落实上,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做到精准出击、快速响应,强化监管督导,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形成长效治理机制,以“药到病除”之效推动良好生态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