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鹏飞
作风建设如春风化雨,既需雷霆之势,更贵润物无声。基层监督当循四时之律,以“春”为喻,在破土、护苗、固本中涵养正气,让清廉之风如春草蔓发,在基层沃野铺展盎然生机。
春日的敏锐,在于捕捉第一缕暖风中的料峭寒意。基层作风问题常如冻土下的草根,表面平静却暗藏萌动。一张超标的办公用品清单、一次变相的“学习考察”,这些看似微小的“破土之兆”,实为政治生态的“早期汛情”。监督者当如踏春寻芳的农人,从账目数据的“墒情”、干部行为的“物候”中预判风险。通过交叉检查、动态监测等“气象站”,在“四风”种子未及抽芽时精准干预,方能防止“小管涌”演变成“大塌方”。
幼苗生长时,既要阳光雨露,也需修剪病枝。基层权力运行中的“灰色地带”,恰似潜藏在绿叶下的蚜虫:惠民资金“跑冒滴漏”、政策落实“挂空挡”、弄虚作假“造盆景”……这些问题若不及时治理,便会蛀空执政根基。监督当如春日剪枝的利刃,既借力数字化“显微镜”扫描隐形变异问题,更要用“下沉走访”的脚力破除“熟人社会”的遮蔽。从一餐饭、一包烟中深挖利益勾连,在“微腐败”尚未长成“歪脖子树”前连根拔起,方能守护为民初心的“生命线”。
春耕不仅播种希望,更需厚植土壤。作风建设若止于“割韭菜式”整治,终难跳出“春风吹又生”的循环。基层监督须深耕两条垄沟:一是扎紧制度篱笆,将公务接待、福利发放等事项纳入“标准化种植规程”,用流程刚性替代人为弹性;二是培育廉洁文化,通过家风浸润、案例警示等“精神施肥”,让“不想腐”的种子在思想深处扎根。当“按规矩办事”成为肌肉记忆,“过紧日子”化作行动自觉,监督便能从“外力约束”升华为“内生丰饶”。
基层监督的本质,是守护政治生态的“春天”。唯有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腻察民情,用“新松恨不高千尺”的担当护成长,方能换来“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清廉图景。当监督的犁铧不断翻新制度的土壤,基层治理的“春山”自会层林尽染,民心所向的“繁花”必将次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