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粱录》 吴自牧(宋) 著 商务印书馆 1960年

《武林旧事》 周密(宋) 著 钱之江 校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年12月

《齐东野语》 周密(宋) 著 中华书局 1983年11月

宋 《花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宋 《华春富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许丽虹(作家,热爱书写古珠之美)
杭州人爱花由来已久,但最丰富的花事铺垫,则来自南宋在此建都的一百五十多年。翻开《梦粱录》《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等书籍,繁花影影绰绰,到处是爱花的因由。
从早春至暮春 花事未了
春天,杭州的山上到处是明艳的桃花。《梦粱录》卷一“二月望”记道:“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哪里最热闹呢?“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
《齐东野语》中,还有“特写”镜头:“山上有关,名桃花关,旧匾‘蒸霞’,两带皆植桃花,都人春时游者无数,为城南之胜境也。”西湖西北角有栖霞岭,这个地名怎么来的呢?卷十一“岭”给出了答案:“在钱塘门外显明院之北,旧多栽桃花,开时灿然如霞,故名之”。
暮春,杭州的花事更是热闹。《梦粱录》卷二“暮春”记道:“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酴、蔷薇、金纱、玉绣球、小牡丹、海棠、锦李、徘徊、月季、粉团、杜鹃、宝相、千叶桃、绯桃、香梅、紫笑、长春、紫荆、金雀儿、笑靥、香兰、水仙、映山红等花,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当此之时,雕梁燕语,绮槛莺啼,静院明轩,溶溶,对景行乐,未易以一言尽也。”
从栽培到饰品花 花市热闹
南宋时期,花木栽培的技艺提高了。马塍路一带已有纸糊密室做成温室养花的,有凿地作坑,坑内置沸汤熏蒸以促花早开。花卉的种类品种也比以前多了。一来是由于南宋海运发达,东西方之间接触渐繁,花卉植物的相互引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来是由于花木栽培技艺提高,各种嫁接品种层出不穷。一年四季,月月有花可赏。
皇宫北大门(现凤凰山脚路口)就有鲜花市场。杨万里早上出门去皇宫给太子讲课,《经和宁门外卖花市见菊》写道:“千株万株都不看,一枝两枝谁复贵。平地拔起金浮屠,瑞光千尺照碧虚……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而在御街中段(现官巷口一带)也有个著名花市,卖的大多是饰品花,如绢花、帛花、珠花等,用于帽饰、钗环、领抹、衣饰等。
不仅花市热闹,平时亦有走街串巷的流动花担。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从牡丹会到梅园 满城风光
《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记录了一场牡丹会,就发生在今天的柳浪闻莺。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宋孝宗陪同太上皇、太上皇后游幸皇家苑囿聚景园,饮酒观歌舞后,到锦壁堂赏牡丹。三面漫坡,牡丹千余丛。又另外剪了样子出众的牡丹一千朵,用来插花。配的花瓶有水晶的、玻璃的、天青汝窑的和金瓶。这中间,特别安置了一架沉香小桌,上面安放的花瓶是白玉刻花商尊,即仿照商代青铜尊的式样与花纹做的白玉花瓶,约高二尺,径二尺三寸,内插品名为“照殿红”的牡丹十五枝。在宋画《华春富贵图》和《花王图》中,仍可感受到当时当日的荣华。
南宋时富贵人家的名园,到了赏花时节是向市民开放的。《梦粱录》卷十九“园囿”记道:仅东南一角就有“万松岭内贵王氏富览园、三茅观东山梅亭、庆寿庵褚家塘东琼花园、清湖北慈明殿园、杨府秀芳园、张氏北园……”这使杭人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结下了赏花惜花的情结。杨万里形容当时的情形是:“户户游春不放春,只愁春去不愁贫。”
有时,《梦粱录》和《武林旧事》有相互印证的地方,读来非常有趣。
《梦粱录》卷八“德寿宫”记道:德寿宫“西有古梅,扁曰‘冷香’。”而《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就来了细节描写:淳熙五年(1178年)二月初一,宋孝宗去德寿宫看望太上皇(宋高宗),太上皇留他看梅花,说:苔梅有二种,一种出自宜兴的张公洞,梅树上苔藓很厚,花非常香。另一种出自越地,梅树上的苔藓如绿丝,长有一尺多。太上皇对宋孝宗说,今年两种梅同时开花了,少不得留下来好好欣赏。
当时的南宋名人,要是谁没去看过玉照堂的梅花,那是很没面子的。“玉照堂”是名臣张功甫的梅园,栽梅三百余株。东面是千叶缃梅,西面是红梅。有小溪环绕,可乘小舟在梅花下往来。花开时节徘徊其间,感觉是辉映如玉,仿佛月照堂前。
大学士洪迈来的时候,看到“玉照梅开,三百树、香云同色。光摇动、一川银浪,九霄珂月”。李季章来时,“手栽一色红梅,香笼十亩,忍轻负、酒肠诗兴”。丞相周必大来时,在东阁坐定,忍不住感叹道:“一棹径穿花十里,满城无此好风光。”
《齐东野语》卷十五“玉照堂梅品”,记录了张功甫写的《梅品》:“宜称、憎嫉、荣宠、屈辱四事,总五十八条,揭之堂上,使来者有所警醒。”细细读来,这分明是五十八个品赏台阶啊。《梅品》对后来的赏梅影响极大。日本有专门按照《梅品》标准建造的梅园——丸子梅园。即使四百多年之后,明朝的文人还惦记着玉照堂梅花。万历年间,著名才子袁宏道一到杭州,他的朋友就火急火燎要他去看傅金吾园中的梅花,说那可是南宋张功甫家玉照堂的老梅啊,正在开花,赶紧去看吧,迟了怕要谢了。
梅花的魅力,就是通过《梅品》这样的提炼总结,渐渐氤氲到杭城人的血液中去的吧。只有懂得,才会从内心真正喜欢。
在杭州这样一个城市,看书与看花两相映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更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