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真的生活》 叶小平 著 叶梦雨 整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年12月
舒羽
读完这本诗选,我心中涌起了万千思绪,而这些思绪最终归结为两个问题:一,对于叶小平来说,诗,意味着什么?二,对于我们来说,叶小平的诗,又意味着什么?
叶小平做过农民,做过工人,做过厂长,他的工作是极为勤勉而辛苦的,但永远保留了一块精神的后花园。他订阅《诗刊》《星星》《世界文学》和《读书》长达四十年,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在稍得宽闲的家务之余,他一直都在读诗、写诗。他在拔秧之后写诗,他在出差途中写诗,他在爱人的产房里写诗,他在女儿的摇篮边写诗。但他说自己写得不好,不是诗。
叶小平一直感谢诗歌给他带来了安慰。我们可以设想,他几乎是在一种“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状态中,跟不同时代的诗人建立了认同,获得了支持。古今中外的诗歌,以其优美的意象、和谐的韵律,给他无可替代的特殊的安抚。在那一刻,他进入了别人的生活,进入了他人的灵魂,并由此带来一种回头打量自身的目光。
于是,在读诗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写诗。作为一种自我凝视、自我倾诉的手段,他借助写诗,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奇妙的距离,获得了缓冲的纵深。他写道:“写作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毫无功利心的写作。他甚至都不是为了表现自我,仿佛只是用文字在一遍一遍地抚摸这个世界。没有人知道他是个诗人,连他自己的家人都不是很清楚,他一直在写诗,写了那么多诗。
叶小平曾向《诗刊》投过稿,没有被录用,也就到此为止。他认真读过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集,知道这位诗人在世的时候只发表过八首诗,却默默无闻地留下了一千八百首诗作。叶小平生平也只发表过不到八首诗,在县里的刊物上。后来有了短信、微信,他偶尔也给朋友转发自己写的诗句,只是代替生活中的感叹,并不为证明什么。
但是,恰恰就在他过世以后,他的女儿找到了父亲四十年里留下来的那么多诗稿,发现他一生的所思所想仍然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着,而且鲜活如昨。这就使我想到,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作,让自己再活一次。
他是一个诗人吗?是的,肯定是,甚至比我们许许多多的诗人更是诗人。他的写作满足了诗歌所要求的最高条件,那就是:我手写我心。
叶小平的这些诗,对于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毕竟他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写作者,非常业余。不过,我们要知道,从古到今,真正的诗人从来都是以诗为志业,但不以诗为职业的。严格地说起来,没有哪一位诗人不是业余的。因为他自有主业,所以诗歌对作者而言,更是一种纯粹的需要。
奥登说过,诗的功用无非是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我们读着叶小平的诗,看着这位农民,这位工人,这位厂长,这位丈夫和父亲,是怎样认真地生活,心是那么柔和,情是那么深厚,又那么寡言而善感。至于他的诗,我就用不着引了,哪怕一行。因为只要翻过几页,我们就可以直接面对一个真诚的灵魂,听他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