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春风千万枝

2025-02-14

国人有自己的神话体系,如果能够在今天利用高科技呈现出来,未必不能构建出中国的“漫威宇宙”。

李郁葱

“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路创造着自己的奇迹:脚踩风火轮的俊俏红衣少年,和他手插裤兜的顽劣幼年形象,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今年春节档的电影里,哪吒或许是最忙的,既有他是主角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也有他“打个酱油”的《封神2》。

1.

哪吒从哪里来?当这个名字出现以后,他实际上已经千变万化,在时间的锻造中,他被时间之火冶炼而成:哪吒又写作那吒、那叱、那咤、哪咤等,民俗信仰尊称其为太子爷,号中坛元帅,属五营神将,佛道儒并尊的降魔天神。

如果我们去敦煌莫高窟游览,或许会注意到哪吒在中土最初的形象,就在向公众开放的61窟的壁画中:毗沙门天王(又称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他的形象通常身披铠甲,右手紧握金刚杵,左手持吐宝鼠,脚下还踏着鬼怪)携哪吒太子出巡的场景。在这绘制于五代十国的壁画中,哪吒是头戴金冠、手持长戟的异域少年。

这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哪吒形象大相径庭,更加庄严和拥有英雄气概。同样,哪吒在时间的魔法里,也从佛教之神渐成道教之神,之后演变成为当代的俗世之神。

哪吒最早出现在佛经里,它的梵语是: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 ,音译过来叫哪吒俱伐罗,简称哪吒。哪吒的爹,也不是我们所说的托塔天王李靖,而是站立在寺院门口第一重殿堂内的北方多闻天王,在古印度的神话中,这位天王是位财神,又叫“财施天”。

哪吒的爹又怎么从北方多闻天王变成托塔天王李靖?

道教成书于元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的身份完成了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将的转变,这种改造是神话的本土化,但这远远不够,这时候的神离我们是遥远的。

但元代是戏曲兴起的时代,在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的形象演绎出来了,生动、鲜明,宛如身边的人:“小圣,即哪吒神也,因其降服十大魔君而声名鹊起……”

三头并发,六臂辉光。是我们知道的形象了,我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想象创造了他,甚至,玩了一把穿越,把唐初名将李靖挪移到了商周之间。

2.

火尖枪、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

从这个时候开始,哪吒的形象在不断丰满,到了《封神演义》中他的配置和故事趋于标准化:为托塔天王李靖与殷夫人的第三子,兄为金吒与木吒,师为太乙真人,小时候闹海杀龙。在此后的明清小说中,哪吒被描绘成外貌英武的美少年,法身时为八臂或六臂,这和电影中浴火重生的哪吒形象也符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中,太乙真人“捏”哪吒时用的是藕粉,而在流传更广泛的民间传说里,“重塑哪吒”是用藕做骨、莲花为肉的。

这是哪吒重生在当代的一次魔改,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或许,在古人的意识里,藕丝和人的血脉有某种相似之处。而以莲藕重生,符合佛道家修行的方式:放下对身体的执着。

于是有了哪吒出场时让读者心神激荡的文字,在《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中:“……跳出一个小孩儿来,遍体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皮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这位神圣下世,出在陈塘关,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在《西游记》第四回中:“这哪吒太子,甲胄齐整,跳出营盘,撞至水帘洞外……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 ‘变!’ 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和哪吒一样,孙悟空一直为世人所喜爱,他的形象也经历了“七十二变”,而同样从杭州诞生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也风靡一时,至今热度依然。

3.

国人有自己的神话体系,如果能够在今天利用高科技呈现出来,未必不能构建出中国的“漫威宇宙”。比如和《西游记》并列的《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就非常有趣:《东游记》写八仙过海的故事;《南游记》写华光为救母而大闹天宫地府的故事;《北游记》叙真武大帝成道降妖的故事。

再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讲述了在儒道释等高人的帮助下,郑和一行降妖伏魔的故事,书中充满了神怪奇幻元素,如各种妖魔鬼怪、法术神通等(不知道乌尔善执导的电影《郑和下西洋》是否与此有关)。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写过奇幻小说《三遂平妖传》,讲述了北宋年间贝州王则、胡永儿夫妇借妖术起兵反抗朝廷,最终被文彦博率领的官军平定的故事,书中出现了许多妖术、法术、神仙鬼怪等,情节非常魔幻。

另外像我们熟知的《镜花缘》《绿野仙踪》(清朝李百川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八仙全传》《女仙外史》等无不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想象,那么,我们神话的源头在哪里?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或许是开山之作,书中对各种神怪、瑞兽、凶兽等奇异生物的记载,是国人神话的源头,而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故事,早已深藏在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两汉时期的《汉武故事》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和追求,而《列仙传》记载了从赤松子开始的70多位仙人的故事,为道教神仙谱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之后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搜神记》《幽明录》《玄怪录》《酉阳杂俎》《太平广记》《夷坚志》更是一步步拓宽了神话的疆域,从而在明清时期开花结果。

4.

不止是哪吒和孙悟空,像聂小倩等银幕中的形象,同样为当代人所熟知,他们也是从明清小说中复活而来。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首屈一指,是古代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狐鬼仙怪栩栩如生,《画皮》《聂小倩》等都脱胎于此。而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所著的《子不语》等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和人物。

这些,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当春风拂面之时,树枝便会抽出千万条来,繁杂摇曳,但究其脉络,依然指向我们的精神世界:一种藕做骨、花为肉的复活,一遍遍述说着我们丰富的灵魂,从哪吒、二郎神杨戬、孙悟空,一直到沉香等。

从某种意义上,这些叙事具有了当代性。这就像《封神演义》在第14回中,有这样赞叹哪吒的诗句:“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历代圣人为第一,史官遗笔万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