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害死人

2025-02-14

本报评论员 郑莉娜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违规开展达标创建活动,评分标准繁琐需基层提供大量证明材料;广东惠州市教育部门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缺乏统筹规范,违规开展达标、签订责任状等活动,增加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通报典型案例,正是强化警示震慑、推动以案促改纠治形式主义的一个有力举措。

形式主义的危害毋庸多言,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折腾基层干部群众。就拿这次曝光的第一个问题“调研搞层层陪同”来说,一行3人基层调研,一个调研点陪同人员近10名。虽然说,当地干部熟门熟路陪同引导,能够帮助掌握更丰富的实际情况。但过犹不及,陪同队伍远超调研人数,既增加了基层负担,又让调研变了味,还暴露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派。调研不是“声势浩大”走过场,如果上级调研都需如此配置“氛围组”,基层干部哪还有时间精力专注本职工作?

“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工作变味走样。如这次通报的第3个案例“增加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问题,不仅透支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降低了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近年来,为给中小学教师减负,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去年以来,杭州市、区两级建立完善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相关制度28个。专项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4%的教师反映:专项治理以来,要求布置“小手拉大手”和强制摊派社会事务活动有明显减少。比如,滨江区纪委通过走访校园、组织座谈等方式,确定了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共10项,梳理形成该区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清单,其中停办了“气象主播进校园”等5个项目,优化了“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等5个项目。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老百姓最重“实打实”,最烦“客里空”。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负担之重,要严抓不放、常抓不懈,不断遏制形式主义的反弹回潮,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让求真务实的正气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