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不远千里,送您一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昨日在湖北武汉举行。一大早,人们便冒着凛冽的寒风,排着长队前来送别。大家用送花、作画、写诗等方式,寄托对黄旭华院士深深的缅怀之情。一位中学生写下悼念诗句:“悲风恸九州,哀悼化春愁。埋名三十载,功利在千秋。”
各界人士的自发悼念,是对黄旭华院士丰功伟绩的最好诠释。核潜艇对于中国有多重要?毛泽东同志曾坚定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有网友则形象地评价,“如果说袁隆平让中国人民不再挨饿,那么黄旭华就是让我们不再挨打”,言语之中饱含赞誉与敬佩之情。
黄旭华有爱有家,更有情有义。他曾深情地说道,“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然而,面对国与家、得与失、进与退的艰难抉择,他毅然将报国、事业置于首位,毫不犹豫投身国家核潜艇研制任务,默默耕耘30年。功成名就之后,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继续为培养研发人才奉献力量。早在1987年时,黄旭华曾给母亲寄去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中那位不能透露姓名的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正是他本人。那时,母亲已93岁高龄,他自己也已步入花甲之年。“赫赫而无名”这寥寥数语,一解他与母亲阔别三十年未能探望、尽孝之谜。他以“不可告人的人生”,解答“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经典命题,诠释“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赤子情怀。
正如相关媒体所评论,时势成就英雄,而英雄定义各有不同——有奋不顾身、直面危险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有忧国忘家、默默奉献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旭华院士则兼具二者之长,铸就无畏胆识与不懈毅力。其实,从“两弹元勋”邓稼先到“龙芯之母”黄令仪,再到“天眼之父”南仁东等,他们都以“沉默的砥柱”托举起“两弹一星”、核潜艇、国产航母、大飞机等一件件国之重器,为大国崛起奠定坚实基础,赤子情怀何尝不是如此。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我们送别黄旭华,更是要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始终保持一股子忠诚与热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新征程中,不断闯“娄山关”“腊子口”,持续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大胆进取,勇攀高峰,从而成就一番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