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建设中的东莞博物馆新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

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

临安功臣山下的吴越文化博物馆。
记者 郭雀屏
从21到6833,这是新中国75年间全国博物馆发展的数字印记。
博物馆正在成为读懂一座城市的最优解。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6833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总数达327家。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超4万场、教育活动38万余场,吸引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过往的十年,全国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全国先后有30余座城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中宣部与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从全国30余家城市打造“博物馆之城”的规划、举措和势头来看,呈现出政策含金量足、社会化程度高、针对性强等特点,可谓后劲十足。
北京:打造成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
在构建“博物馆之城”方面,北京堪称典范。截至2023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备案博物馆226家,其中一级博物馆18家。
2024年是《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的首发之年。根据该规划,北京市将构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2条关键空间轴线,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4大政策分区,以及包括多个重点文博区在内的“两轴四区多点”“博物馆之城”空间结构;到202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将超过2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5年,各类博物馆总数将超过46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首都卓越博物馆扶持计划”“中小型博物馆成长计划”……北京将重点发展50家左右符合首都气质、首善标准的博物馆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引领和标杆,孵化、培育100家左右反映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特色中小型博物馆为之添彩。另外,还将开展“类博物馆”登记管理试点,制定“类博物馆”登记管理制度和评估标准,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馆城融合”发展,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大亮点。北京市将推动博物馆建设融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通过建设社区博物馆、街巷博物馆、胡同博物馆等让老城每个街道至少拥有一座社区博物馆,最终把北京打造成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
南京:构建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博物馆集群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南京市拥有备案博物馆82家,其中国家级博物馆15家。2023年南京各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不久前发布的《南京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中提出,到2027年,南京将实现备案博物馆100家。
南京改变以往博物馆“单打独斗”的运营模式,将散落的单体博物馆集聚在一起,打造博物馆集群聚落,通过以大带小、以老带新的方式,合力塑造南京特色文化品牌。
“一条长江路,半部金陵史”。囊括民俗、生活艺术、文物等主题的长江路博物馆集群聚落共汇聚了15家文博场馆,既有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也有藏在商业中心的德基美术馆,高校内的东南大学校史馆、吴健雄纪念馆等。老城南博物馆集群聚落主打“老南京”属地文化,南京城墙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等17家文博场馆汇聚在此,叙述着秦淮河岸边的老城南故事。以钟山风景区内各博物馆为主的钟山博物馆集群聚落汇聚了14家文博场馆,除了风景区内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等历史文化类博物馆,还有南京中山植物园、南京海底世界、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自然科普场馆。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博物馆集群聚落,有助于统筹不同地域博物馆的发展,使个体博物馆既能全面提升和体现博物馆的集聚效应与价值,又能加强文博资源整合、推动公共服务协同创新以及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东莞:多渠道投资兴办非国有博物馆
在东莞市中心广场,一座4万平方米的地标大馆正在拔地而起,这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领衔设计,定位为“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的东莞博物馆新馆。该博物馆计划于2026年开馆,总投资8亿元。
今年是东莞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20周年。东莞现有博物馆53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0多家,通过定级的博物馆11家,位列广东省第二。
业界对东莞博物馆的评价是: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大、种类多,博物馆分布集中、馆际交流便捷。
多年来,东莞改变政府办博物馆的单一模式,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办的发展思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资金、藏品、管理等各种要素,多渠道投资兴办非国有博物馆;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先后设立“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资金、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市属馆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增量发展。出台《东莞市“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扶持补助办法》,从新建、改建、运营、评级4方面对非国有博物馆进行补助和引导,加强“类博物馆”孵化培育,吸引社会力量建设更多更优的非国有博物馆。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市级博物馆联盟——东莞博物馆联盟成立。从类型来看,历史资源类博物馆、产业配套类博物馆、民间收藏类博物馆、休闲消费类博物馆等均有布局,它们合力构建了更具活力的博物馆体系以及多行业、多层次的博物馆结构。
杭州:每5.59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1929年,西湖边举行了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第一届西湖博览会。西湖博览会闭幕后,为了保存博览会期间广泛征集来的物品,以供民众永久参观及研究,1929年12月,浙江省政府筹备设立西湖博物馆,聘任陈屺怀为馆长。这是浙江省博物馆成立的缘起。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也成了杭州的第一座博物馆。
截至目前,杭州市现有登记备案的国有博物馆54家、非国有博物馆33家,乡村(社区)博物馆137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4家、三级博物馆1家。按杭州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5.59万人就拥有一家博物馆。
拥有224家博物馆的杭州市,就博物馆数量而言,位居全国前列,这是杭州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基础和底气所在。但其发展之路依然存在诸多堵点,比如博物馆之间开放共享不足、民营博物馆处境艰难、社会化投入较少、专业人才匮乏、顶层设计及地方性法规欠缺等等。
市委十三届四次、五次全会提出杭州要“创新博物馆体制机制”“加快提升‘博物馆之城’影响力”等要求。如何解锁城市新名片,打造具有杭州标识的“博物馆之城”,成为当下杭州传承城市文明、表达城市精神的新思考。
专家说
打造“博物馆之城”是杭州发展的应有之举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人们普遍的“刚需”,博物馆建设投资迎来大发展。
杭州2023年人均GDP为2.2万美元。杭州如何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探索高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杭州路径”,市咨询委专家魏皓奔团队给出了建议。
专家们认为,杭州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定位目标应当是:努力构建具有丰富杭州特色、覆盖全域的博物馆集群。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顶天立地+星罗棋布”“独立完整+融合嵌入”“主题各异+统筹协调”。
首先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顶层设计和全市统筹协调推进的举措。建议可成立一个政府层级的协调机构,并积极推进组建市博物馆行业协会或联盟,发挥政府与博物馆之间的桥梁作用。
其次是鼓励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指导范围,及时出台“类博物馆”的相关政策文件,做好指导、孵化、培育、规范“类博物馆”工作。
此外,还需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高校和企业博物馆。博物馆的经济贡献具有“此处投入、彼处产出,近期投入、远处产出,局部投入、整体产出”的特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家对文物博物馆系统每投入1元,直接和间接产出是7.9元。民营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要用好这张金名片在发展民办博物馆中的作用。鼓励支持民间个人或机构将藏品贡献给社会,繁荣民间收藏文化。发展高校和企业博物馆,在公共性、开放性上探索新方法。
最后还需完善国有博物馆的内部动力机制,比如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分配激励制度、独立策展人制度等,破解当前博物馆展示水平不高、策展行政束缚过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