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林夜市

统筹检查计划“综合查一次”

“湖畔有艺市”创意集市

富阳东方茂外摆

记者 任彦 通讯员 谢吉丽 顾颖 蔡旺 文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供图
无论是大井巷的养生咖啡馆特色外摆区,还是古典雅致的“湖畔有艺市”市集,还有文艺范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美食、非遗手工艺品、新奇趣味的小玩意,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驻足。
杭州,这座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城市,如今,“外摆经济”和“执法助企”犹如一阵春风,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魅力。
2023年3月,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精准锚定城市经济活力提升与品质跃升的目标,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加大对商圈、商业街区外摆经营活动支持力度的指导意见》,“外摆新政”应势而生。其实施后成效斐然,外摆区域从3个城区的少量点位跃迁至全市域97个重点商圈街区,商业外摆样板街批量涌现,达到61条。外摆商家平均零售额劲增15%,荣膺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为城市商业生态注入澎湃动能。同年11月,乘胜追击的“外摆新政”2.0版,让杭州于2023年成功跻身夜间消费最活跃十大城市之列,并在2024年斩获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理论优秀课题殊荣,成为全国焦点,吸引超20个城市纷至沓来取经问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摆经济”大放异彩的同时,“执法助企”行动也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执法人员主动转变角色,摒弃传统的刚性执法思维,秉持增值化服务理念,深入企业一线。他们化身政策“宣讲员”,为企业细致解读城市管理新规,答疑解惑,确保企业吃透政策红利;担当经营“护航员”,针对企业外摆经营活动,提前介入指导,协助规划合理布局,规避潜在风险;成为难题“协调员”,当企业遇到跨部门、跨领域的棘手问题时,积极居中联络,整合各方资源,全力疏通堵点。
小小外摆,蕴含无限潜能,承载宏大梦想。其不仅是商业布局优化之举,更是城市经济多元发展、社会民生福祉增进的重要路径。今年,“外摆新政”阶段性成效显著,新增商业外摆申请621件、文化商业活动1882场次,增设夜消费集市、特色售卖点及文化展演点46处,持续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
展望未来,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小外摆为支点、优服务为落点,撬动城市经济腾飞杠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丰富外摆业态,持续升级‘执法助企’模式,精准对接企业诉求,为杭州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提供有力城管保障。”
服务革新加速度 多元施策解难题
西湖边的创意集市——“湖畔有艺市”,依傍西湖,自从2023年6月推出后,一直人气火爆。每逢节假日,超5万日均游客量汇聚于此,赏玩琳琅创意好物,沉醉艺术氛围,为西湖景区镶嵌璀璨明珠。
有外摆商家告诉记者:“现在,外摆审批特别方便,提交申请到通过仅一周时间,相关部门手把手辅导,没有遇到困难,几乎‘一次都不用跑’就可以完成手续办理。”
目前,杭州已建立完善“商业外摆和临时经营点备案系统”,实现线上自动流转申报材料、同步审核备案,增设申报状态提醒、“一键式续批”功能,避免重复提交材料,节约办理时间70%以上。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外摆新政之“新”,在于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与时俱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从禁止出店经营转变为支持规范、有序、安全、高品质的外摆经营,解决了外摆适用范围窄、条件限制(场地、业态、时间)多、审核程序繁、文化商业活动期限短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政策上、制度上为商圈、步行街、商业特色街、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松绑”。
以人为本暖民心 品质生活焕杭城
位于武林路步行街及龙游路的“运閤集·武林之夜”,是在武林夜市基础上迭代升级而来,全长700余米,拥有300余个经营摊位,致力于打造杭州夜经济旅游目的地。“外摆新政”2.0版实施以来,在城管部门助力支持下,通过多方联动,重点打造了2.0版本的未来夜市概念,融合数字科技、市井烟火气、沉浸式文旅以及原创品牌、场景互动等元素。目前这里的日均流量达到4.2万人次,核心餐饮商家消费额提升21.2%以上,已成为杭州最火的“网红打卡地”。
另外,城管部门立足“商圈经济”实际诉求,用灯光重塑武林、湖滨、黄龙等商圈及南宋御街、河坊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夜间容颜,“外摆+灯光”夜游路线蜿蜒穿梭,串联起城市商业与文化的璀璨珍珠。游人循光而行,于繁华中品古韵,于喧嚣里觅清幽,尽享夜杭州独特韵味。
让外摆有“热度”,更让生活有“温度”。“‘外摆新政’2.0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注重鼓励特色化经营,通过增加夜消费集市、特色点位和展演点,用特色差异化留住消费人群。”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新政从政策设计之初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放宽部分管控、引导规范经营,赋能小商户,为城市形象提供了新的诠释,也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体验选择、消费选择,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规范疏导惠民生 富农兴市促繁荣
每天16时至23时,白杨街道高教园区,一边是畅通的道路交通,一边是整齐的美食餐车,相得益彰,互不干扰……
今年以来,钱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管局)化堵为疏,按“政府主导、街道主营、部门主管”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摸底排查,结合群众反响等进行综合考量,在符合规划布局、市容保洁和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精选人流量较大的“热门地”白杨街道高教园区试点规范设置移动惠民车,为流动经营者“筑巢安家”。
如今,首批59辆移动惠民车已经成功运行,每辆餐车的摊主每月收入增长20%至56%,这不仅为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营业空间,确保他们的经济来源,同时也刷新了城市的面貌。与去年同期相比,影响居民生活的投诉件下降了72.2%。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今年以来,杭州城管部门在服务外摆和市集的基础上,根据市民群众需要,有序增设了临时经营点。“临时经营点按经营商品分为主题式临时经营点和农产品自产自销点,不仅助力集聚人气,拉动经济消费,还打通了农民进城‘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全市城管部门还结合季节性农副产品销售以及市民购买双重需求,因地制宜设置集中经营场所。如临安区加强布局统筹,形成了农贸市场自产自销区、苕溪网红夜市区、农林大学夜宵区等临时经营集聚地;建德市设置了9个农贸市场自产自销区、21个农产品自产自销点。另外,这里还创新绘制“城市烟火地图”,收集了8大类108种经营业态,做到了全时段、全业态、全方位呈现。
统筹检查助营商 执法服务护杭企
有109幢商业楼宇的四季青街道,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开始,这里出现了一批“楼宇执法员”,他们由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选派,为企业提供精细化、个性化、动态化的“管家式”法治服务。“我们主动上门,随时提供指导服务,包括审批提醒、新政传递和政策优惠等。同时,对检查对象实行差异化分类监管,并通过跨部门组团式联合检查,减少扰企频次50%以上。”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何丹炯说。
以统筹检查“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作为2024年市政府“为企办实事”项目牵头单位之一,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管局)始终将“执法提质助杭企”视为重点任务加压推进,其中,减少涉企行政检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统筹全市行政检查计划,实现‘计划之外无检查’,做到既管住风险,又做到‘无事不扰’。”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杭州市行政检查总数224167户次,比去年同期减少52746次,同比下降19.05%。
另外,杭州还开发了我省首个市级检查计划统筹数字应用,将两个及以上部门同一时段、同一对象的检查任务,合并成一个联合检查任务,变“单部门查多次”为“多部门查一次”,今年全市检查任务联合执法实施率达54.68%。同时,全力推广行政行为码,在40个执法领域推行“亮码检查”,对行政检查任务实行“统一赋码”。